祖堂集 二十卷
更新:2020-10-14 19:45:00
祖堂集 二十卷 祖堂卷二十·瑞云寺 五冠山瑞云寺和尚嗣仰山寂禅师师讳顺之。俗姓朴氏氵+贝江人也。 祖考并家业雄豪世为边将忠勤之誉遗庆在乡。母昭氏柔范母仪芬芳闾里。怀娠之日频梦吉祥。免腹之时即多异瑞。昔贤知此今又徵焉。及乎竹马之期渐有牛车之量。凡为嬉戏必表殊常已至十岁精勤好学;属词咏志即见凌云;剖义谈玄如同照镜。既登弱冠道牙早熟。厌处喧华之...
祖堂集 二十卷
祖堂卷二十·瑞云寺 五冠山瑞云寺和尚嗣仰山寂禅师师讳顺之。俗姓朴氏氵+贝江人也。 祖考并家业雄豪世为边将忠勤之誉遗庆在乡。母昭氏柔范母仪芬芳闾里。怀娠之日频梦吉祥。免腹之时即多异瑞。昔贤知此今又徵焉。及乎竹马之期渐有牛车之量。凡为嬉戏必表殊常已至十岁精勤好学;属词咏志即见凌云;剖义谈玄如同照镜。既登弱冠道牙早熟。厌处喧华之地长游静默之中遂乃恳告二亲将随缁侣。志不可夺所天容许便投五冠山剃发乃适俗离山受具足戒行同结草心比护鹅。因游公岳忽遇神人邀请化成官阙若兜率天说法应缘倏焉殄灭。若非德至行圆孰能致感如此也? 洎乎大中十二年私发誓愿拟游上国。随入朝使利涉云溟乘一只之舟+公过万重之浪曾无惧念不动安禅迳到仰山慧寂和尚处虔诚礼足愿为弟子和尚宽尔笑曰:“来何迟?缘何晚?既有所志任汝住留。”禅师不离左右谘禀玄宗若颜回于夫子之下如迦叶于释尊之前。彼中禅侣皆增叹伏。 乾符初松岳郡女檀越元昌王后及子威武大王施五冠山龙严寺便往居焉今改瑞云寺也。 师有时表相现法示徒证理迟疾。此中四对八相。 ○此相者所依涅般相亦名理佛性相与群生众圣皆依此相。相虽不异迷悟不同。故有凡夫有圣谓识此相者名为圣人迷此相者名为凡流。是故龙树在南印土则为说法对诸大众而现异相身如月轮当于坐上。唯闻说法不见其形。彼众之中有一长者名曰提婆谓诸众曰:“识此瑞不?”众曰:“非其长圣谁能辩耶?”尔时提婆心根宿静亦见相默然契会乃告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非师身者。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语犹未讫师现本身座上偈曰: 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 说法无其形用辩非声色。 若有人将此月轮相来问相中心著牛字对也。 ○@牛此相者牛食忍草相亦名见性成佛相。何以故?经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又云:“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涅般则见佛性故。当知草喻妙法牛喻顿机醍醐喻佛。如是则牛若食草则出醍醐。人若解法则成正觉。故云牛食忍草相亦名见性成佛相也。 ○牛+牛+牛此相者三乘求空相。何以故?三乘人间说真空有心趣向未证入真空故表围相下画三牛也。若将此相来问以渐次见性成佛相对之。 ○@牛此相者露地白牛相谓露地者佛地亦名第一义空。白牛者谘法身之妙慧也是故表一牛入圆相也。问:“何故月轮相下著三兽又月轮相中心著牛字对之耶?”答:“月轮相下三兽是表三乘。月轮相中心一牛是表一乘是故举权乘来现实入证对之。”问:“向前已说月轮相中心著牛是牛食忍草相。何故又言月轮相中心著牛者?”“露地白牛相也。”“两处皆是同相同牛何故说文不同耶?”答:“说文虽别相及牛则不异。”问:“若也不异何故两处各现同相同牛耶?”答:“虽相及牛则不异见性迟疾不同故两处各现同相同牛。”问:“若论见性迟疾各别者食忍草牛与露地白牛谁迟谁疾耶?”答:“食忍草牛则明花严会中顿见实性之牛故疾;露地白牛则明法华会中会三归一牛故是故说文虽则不同证理不异。故举同相同牛明理智不异不言来处全同也。 牛○此相者契果修因相。何以故?初发心住虽成正觉而不碍众行。慧等佛地行不过位故表此相也。古人云:“履践如来所行之迹”则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又作月轮相中心著橑字对之。 ○@橑此相者因圆果满相也。问:“何故月轮相上头著牛字来月轮相中心著橑字对之?”答:“月轮相上头著牛者契果修因相。日[月]轮相中心著橑字者因圆果满相。举因来现果对之。 ○牛此相者求空精行相谓门前草庵菩萨求空故。经云:“三僧败修菩萨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求心不歇故表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月轮相中心著王字对之。 ○@王此相者渐证实际相。何以故?若有菩萨经劫修行坏四魔贼始得无漏真智证人佛地更无余习所恆[忄+且]似圣王降伏群贼国界安宁更无怨贼所忄+且。故表此相也。此下两对四相遣虚指实。 牛○@人此相者想解遣教相。谓:若有人依佛所说一乘普法善能讨寻善能解脱实不错谬而不了自己理智全依他人所说。故表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则袪上头牛字对之。 ○@人此相者识本还源相。经云:“回神住空窟降伏难调伏。”解脱魔所缚超然露地坐识阴般涅般者即此相也。问:“何故袪上头牛字不袪圆相中心人字耶?”答:“圆相中心人字者表理智;上头牛字音喻人想解。若有人虽依教分析三藏教典而未显自己理智者尽是想解。想解不生则理智现前。故袪上头牛字不袪圆相中心人字是故经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问:“何故不许凡人依教学法耶?”答:“若是智者依教何用识心?凡人依教无益。”问:“诸佛所说三藏经典有所用不?”答:“不是不许依教悟入依教想解只是虚妄。是故佛告阿难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戏论当知依教想解无益。”问:“何故教云‘闻佛教者尽成圣果'?又云‘一毫之善发迹驻佛'”?答:“约上根人依教便梧。直现理智决定明了。若约下根依教不悟想解无益。此下根人依教动[薰]种。待后世者谁言无益?闻佛教者尽成圣果。一毫之善发迹驻佛。何况广学经论及讲说者?” ○@人牛此相者迷头认影相。何以故?若有人不了自己佛及净土情知他方佛净土一心专求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故勤修善行。念佛名号及净土名相。故表此相也。志公笑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者。”即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则袪圆相下牛字对之。 ○@人此相者背影认头相。问:“何故袪下头牛字不袪圆相中心人字耶?”答:“众生未发真智未达真空故专求他方净土及佛往生净土见佛闻法。众生若回光发智达得真空自己佛及净土一时齐现。不求心外净土佛故不袪圆相中心人字袪下牛字也。”问:“如何是自己佛及自己净土?”答:“众生若发真智达得真空即真智是佛空是净土。若能如是体会何处更求他方净土及佛也?是故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又此下四对五相: □此相者举函索盖相亦名半月待圆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更添半月对之。此则问者举函索盖答者将盖著函函盖相称故已现圆月相也。圆相则表诸佛体也。 □此相者把玉觅契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圆月中心著某对之。此则问者把玉觅契故答者识珠便下手。 □此相者钓入索续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某字边添著人字对之。此则问者钓入索续故答续成宝器也。 ○@佛此相者已成宝器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又作圆月相中心著土字对之。 ○@士此相者玄印旨相迥然超前现众相。更不属教意所摄。若有人似个对面付果然不见。故三祖云:“毫厘有错天地玄隔。”然不无玄会之谁能识此相也?若是其人见而谙会如子期听百牙之琴提婆见龙树之相。不是其人对面不识似巴人闻白雪之歌锾子入净名之会。假使后学根机玄利将是则顿晓。如鸡把卵啐啄同时。相性迟钝者学而难晓。似盲人相色而转错耳。 师有时说三遍成佛篇于中有三意。云何为三?一者证理成佛二者行满成佛三者示显成佛。言证理成佛者知识言下回光返照自己心原本无一物便是成佛。不从万行渐渐而证故云证理成佛。是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又古人云:“佛道不远回心即是。”即此义也。此证理成佛中若说体性都无一物。通论三身不无一佛二菩萨。虽有三人而今见性成佛故得成佛功在文殊故古人云:“文殊是诸佛母。”所谓诸佛从文殊生故言文殊者即实智也。一切诸佛因其实智而证菩提。是故文殊是诸佛母耳。 言行满成佛者虽已穷其真理而顺普贤行愿。历位广修菩萨之道所行周备悲智圆满。故云行满成佛也。故古人云:“行到处即是从来处。”是故明知所行已周还至本处。本处者即理也。此行满成佛所证之理不异于前证理成佛之理。理虽不异行因至果故云行满成佛也。此行满成佛中若举果德但以普贤行成佛道。论三身亦有一佛二菩萨虽有三人而今别取行满成佛故得成佛功在普贤。故古人云:“普贤是诸佛父也。”所谓诸佛从普贤生。故言普贤者即万行也。一切诸佛因其万行而证菩提是故普贤是诸佛父耳。 言一佛二菩萨者遮那是理文殊是智普贤是行。此理、智、行三人同体故一不可舍也。又一佛二菩萨互为主伴以本体无上遮那为主;以见性智功文殊为主;以万行福力普贤为主。是故李玄通云:“一切诸佛皆以文殊普贤二大士成佛菩提也。”又云:“文殊普贤为诸佛作少男长子。”故知三人互为主伴耳。 言示显成佛者如前证理行满自行成佛已毕今为众生示显成佛八相成道矣。言八相者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般等八相成佛故云示显成佛当知八相成道是报化非真。是故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般。”以本愿力故示显自在法此经报化佛中指真佛也。又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只劫。故知释迦如来无量劫前已成行满大觉而为众生故。示显始成正觉今此释迦是贤劫千佛之中第四佛也。过去庄严劫中一千佛现在贤劫中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中一千佛。如是三劫中一切诸佛出现于世摄化群生相传授记分毫不错矣。观看教典推寻古迹通观一人成佛方样应知三遍成佛耳。伏请欲磨佛位者略看筌蹄却自思惟。前佛后佛皆同此路。如人行路新旧同辙故记而[而记]之也。 师有时说三篇于中有三意。第一《顿证实际笃》第二《回渐证实际篇》第三《渐证实际篇》。 广野中有一仙人名日该通。为大众说:“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随缘受报。忽遇智者演说真教。顿悟性地便成正觉不依渐次故名为顿证实际。是故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出醍醐。'是其意也。” 众中有一隐士名曰智通启仙人曰:“信知群品自有性地又一切智者演说真教不为一人。何以故?同闻真教悟与不悟各各不同?”仙人告隐士言:“众生虽有自性清净圆明之体背本逐末多劫多时受别异身根性利钝不等故同闻真教悟与不悟各各不同不是智者说真教祸。故经云:‘犹如明净日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能见。”隐士启仙人曰:“谛观高指且寻来言智者说法不为一人。悟与不悟唯在愚智。然则愚智本来各各不同。说法有何所用?”仙人告隐士言:“汝今谛听吾为汝说。智人不是本悟愚人不是长迷。愚人忽悟真说智人不是外来。若也不用真教愚争成智人?若也不用真教何处辩得利钝?是故众生若是根钝者再闻真教不晓性地。众生若是利根者忽闻真教顿晓性地便是智人也。何处愚智有隔?是故当知凡圣不隔根有利钝。智者说法亦不为一人犹如母鸡抱卵众卵皆发。赞窠不发可即母鸡唯不爱众卵爱赞[占]窠。是则发与不发唯在卵性不是母鸡抱卵之祸。一切智者亦复如是。广为大众演说真教根利者顿晓根钝者不晓可则智者唯爱利根不爱钝根是即晓与不晓唯在根性不是智者说教之祸。是故经云:‘所有闻法不由他悟。'然即知假方便智者常说妙法悟与不悟此在学人不在智者。”隐士问曰:“众生若是利根忽闻真教言下慧发顿悟性地。此是何人?”仙人答曰:“此是智照文殊。”隐士问曰:“文殊智照在何处?”仙人答曰:“文殊智照是在性之隐士。”问曰:“照智与性地同异若何?”仙人答曰:“智照与性地不同不异。”隐士问曰:“智照与性地不同不异其义如何?”仙人答曰:”智照是能证之人性地是所证之法故不无能所。是故古人云:‘以此无知之般苦证被无相之真谛。'故智与性不同。又能证智照无知所证性地无体不有能所。是故古人云:‘智穷真际能所两亡。'故智照与性地不异照。”隐士智通闻仙人说奉契高指顿决疑网也。 于时该通仙人为大众说先为智通已说见性若论众行不必如此。此众中有游子名曰行通启仙人曰:“见性如此众行若何?”仙人告游子言:“若有众生忽闻真教顿见性地不住此处随缘行自利利他悲智故名为众行。”游子启仙人曰:“我等曾闻仙人演说法忽闻真教顿悟性地名为智照文殊。今承仙人说顿悟性地不住此处。随缘行自利利他悲智故名为众行。行此行者此是何人?”仙人答曰:“行此行者寄位普贤。”游子问曰:“普贤大士寄何等位?”仙人答言:“寄因五位乃至果位。虽寄此位不住此位。” 众行行时三等普贤。游子问曰:“寄位于因位乃至果位。何等名为三等普贤?”仙人答曰:“一者出缠普贤二者入缠普贤三者果后普贤。”游子问曰:“此三普贤胜劣等级其义如何?”仙人答言:“此三普贤胜劣等级其义不同。谓所言出缠普贤者见性之后行于众行。对前万境不无瞥起之心。已达心源不滞幻化之境。故古人云:‘不无所断之障还有能断之智。'”游子问曰:“古人云:‘若发能证之智全无所断之障。'其义如何?”仙人答曰:“‘若发能证之智全无所断之障'者此是文殊断惑。何以故?文殊当性之时体中不有异相故今言不无所断之障还有能断之智。此是普贤断惑。何以故?普贤历位之时不无断惑成德故。是故两人断惑成德不同不会两人断惑成德相诤断惑成德之义。”游子问曰:“已知文殊断惑如此若论普贤断惑断现行耶?断习气耶?”仙人答言:“若言普贤位中全无现行烦恼普贤寄位断惑此是习气烦恼。”游子问:“现行与习气如何?普贤全无现行之惑唯有习气之障。”仙人答言:“凡夫对境起心不识前境后境作业即是现行。智者对境起心知境虚幻不滞前境习气故是普贤是见性之后行行之人故全无现行之惑唯有习气之障。若无习气可断何用难忍能忍?若无悲智成佛何用难行能行?虽行悲智二门所作依体成行是故古人云:‘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取寂意唯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少圣讵能任?'然却知出缠普贤众行悲智而依体修行又细说普贤众行即行布圆融齐现断惑成德俱有自利利他双修智门悲门并成。言行也繁兴大用起必全真言行相也。不无依位断惑位高则习气渐薄行广则悲智增深。从十住乃至十地出缠菩提已满也。所言入缠普贤者一切群品中同类大悲是。前出缠普贤位中广行悲智而自利利他行故不无断惑成德之功。虽断成德之功出缠已满而不信出缠无患之处故于四生六趣广行大悲同断化物之名入缠普贤以此入缠化物之德与前出缠成行之功二心功齐平等故名为等觉。悲智圆满故名为等觉。不取出缠入缠不取大智大悲故名为妙觉。虽不取悲智出缠入缠若论果德无行不取无位不收也。所言果后普贤者通行三昧是也。谓:妙觉位中虽不取出缠大智大悲而不住此还向出缠大缠大智大悲逆顺纵横于诸位中同类同心亦不定守位随缘任运广作大悲。于诸类中何位定不受于能作能受不作不受故名为果后普贤也。若定取此人所行者未会此人行处也。所言三等普贤者不是三人一人行行依行胜劣大义三等普贤也。所言一人者初顿证实际之时即文殊今随缘行行之时即普贤故名为一人也。此是通取内证外化也。若以内证外化不同故文殊普贤两人。若以通取能证所证及众行不同即为三人也。此大教意说也。 谓大经题云:大方广者所说之法故即遮那是也。佛者能证之人也故即文殊是也;花严者随缘之行故普贤是也。此且一佛二菩萨即为三人也。苦欲修行普贤行者先穷真理。随缘行行即今行与古迹相应如似闭门造车出门合撤耳。 《回渐证实际篇》第二时该通仙人为大众说法。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闻三乘渐教悟三乘法三界患故有三乘人。此忽闻真教回成妙惠穷证实际故名为回渐证实际也。是故古人云:‘门前三驾车是权乘露地白牛方明实际。'即其意也。” 隐士智通启仙人曰:“此回渐证实际之者与彼顿证实际之人同异如何?”仙人答曰:“虽先已落三乘不在三乘故来处玄殊而今回渐证实际故与彼顿证实际者不异。是故古人云:‘百川归大海无百川名三乘归一乘无三乘名也。然即知此回渐证实际之人与彼顿证之人不异也。莫愁回渐与顿证同异自回随缘之心还照实际之理也。”隐士智通奉领真说寂然无言也。 于时游子行通启仙人曰:“我等曾问仙人演说若有众生顿证悟性地不住此处随缘行行名为众行。行此行者名为普贤。今此回渐证实之后有人行众行耶?无人行众行耶?”仙人答曰:“不无行众行者所以者何?回渐证实者即露地白牛故。白牛运转不住露地故不无行众行人所言露地白牛者露地是所证之法故即遮那是也。白牛是能证之人故即是文殊是也。白牛运转不住此处故即普贤是也。普贤所行即是众行也。二篇大意如此汝自谛观同异自看耳。” 《渐证实际篇》第三时该通仙人为大众说:“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随缘受报。忽闻渐教信解渐发寄因六位经三败劫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断惑成德始得无漏真智。露现法身故名为渐证实际也。是故古人云:“信根生一念诸佛尽应知。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僧败劫六度久安施。薰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是其意也。 时隐士智通启仙人曰:“今此渐证实际之人顿悟实际之人同异如何?”仙人告隐士言:“虽渐顿不同而终归一耳。所以者何?小川归海全同一味。渐解归源岂有两般也?是故渐顿虽异归源无二耳。”隐士智通奉仙人教不生异解退身默然也。 于时游子行通启仙人曰:“于前篇中闻仙人说顿证实际后有行人。此篇所明渐证实际之者渐证实际已后有行人耶?”仙人答曰:“虽不无行行不同前篇所明者顿证实际已后随位行时出缠入缠乃至果后三等普贤行。今此《渐证实际篇》意者依渐教方便经三僧败修菩萨行始得无漏真智。以此无漏真智露现法身故名为渐证实际。渐证实际已后虽不无行行而全依位等级故。是故不同前篇所明也。” 游子问曰:“曾闻前两篇中俱明能证之人所证之法乃至随缘行人各各有名。此篇中还有能证所证及随缘行人名耶?请为指出。”仙人答曰:“不无能证所证及随缘行人名也。”谓能证之人者即是无漏真智亦报身佛是也。所证之法者即是实际亦名法身佛是也。行之人即是无漏真智不守果位随缘利物名为行人亦名化身佛是也。” 和尚享年六十五迁化也谥号了悟禅师真原之塔。 祖堂卷二十·米和尚 米和尚嗣襄州王敬初常侍在西京。未睹行录莫穷氏族。 师因教僧问仰山:“令时还假悟也无?”仰山云:“悟则不无争奈落第二头何?”师肯之。 有老宿屈师斋师来不排座位。老宿在一边坐师便展座具礼拜老宿。老宿便起师便坐老宿都不作声。乃展席地上而坐。到夜间告众曰:“他家若在佛法中用心三日便合见若不见则不知。”师到三日后来云:“前日著贼。”僧问镜清:‘米和尚回意如何?'”云:“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平。” 临济问师:“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云:“是也。”“作摩生是本来面?”临济一掴。师云:“长老且宽宽。”济侧掌师归受业寺。 有老宿问:“月中断井索时人唤作蛇。未审吾师唤作甚摩?”师云:“若有佛见则同众生见。”其老宿云:“千年桃核。” 祖堂卷二十·宝寿 宝寿和尚嗣临济师讳沼在镇州。未睹行录不决化缘终始。 师问胡钉铰:“见说解钉铰是不?”对曰:“是也。”师曰:“还解钉铰得虚空摩?”对曰:“请和尚打破将来。”师便打之。对曰:“莫错打某甲。”师云:“向后有多口阿师与你点破在。” 有人举似赵州。赵州云:“只者一缝尚不奈何。”东山代第一云:“若是某甲手里阿那个缝门@下不钉?” 师初开堂时三圣推出一僧师便打之。三圣云:“长老与摩识弁人瞎却镇州城里人眼去在。” 祖堂卷二十·灌溪 灌溪和尚嗣林济在潭州。师讳志闲。未睹行录不决化缘始终。 后道吾参师不礼拜便问:“什摩生?”师云:“无位。”吾云:“与摩则同空去也。”师云:“咄这屠兒!”吾云:“有生可杀则不倦。” 师到末山师姑处师姑问:“从什摩处来?”师云:“露口来。”师姑云:“何不盖覆?”师却问:“如何是末山?”师姑云:“不露顶。”进曰:“如何是末山中人?”姑云:“非男非女相。”进曰:“还变也无?”姑云:“不是鬼神变什摩?”师肯之。 洞山问夹山:“作摩生?”对云:“只与。”洞山肯之。有人举似师师云:“金打金水洗水。”云门拈问僧:“作摩生是金打金水洗水?”僧云:“吃胡饼。””与摩道还得摩?”僧云:“捶了莫闹。”云门肯之。问:“如何是不伤之句?”师云:“满口道不触。” 师初住灌溪山次化岳麓。每有一言:五阴山中古佛堂毗卢昼夜放圆光。” 塔于岳麓山。 祖堂卷二十·兴化 兴化和尚嗣林济师在魏府师讳存奖。未睹行录莫决终始。敕谥广济大师通寂之塔。 师问僧:“甚摩处来?”对云:“崔禅师处来。”师云:“还将得喝来也无?”对云:“不将来。”师云:“与摩则不从崔禅师处来。”僧便喝师便棒打。 师又时唤僧应喏。师云:“点则不到。”又唉别僧。僧云:“作摩?”师云:“到则不点。”问:“国师唤侍者意作摩生?”师云:“一盲引众盲。”怡山拈问众:“什摩处是国师盲处?”自代云:“他家欠少甚摩?” 同光帝问师:“朕昨来河南取得一个宝珠无人著价。”师云:“请皇帝宝珠看。”帝以两手拨开幞头角。师云:“皇帝是万代之宝珠谁敢著价?” 祖堂卷二十·后鲁祖 后鲁祖和尚嗣灌溪在邓州。 问:“如何是双林树?”师云:“有相身中无相身。”进曰:“如何是无相身?”师云:“金香炉下铁昆仑。”问:“如何是高峰独宿底人?”师云:“夜半日头明午时打三更。”问:“格外事如何?”师云:“化道缘终后虚空更那边。”僧问:“进向无门时如何?”师云:“太钝生。”进曰:“不是钝生直下进向无门时如何?”师云:“灵机未曾论边际执法无[元]来在暗中。”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云:“春来草自青日上已天明。”进曰:“如何是不著力处?”云:“山头石崩落平川烧火行。” 祖堂卷二十·隐山 洞山行脚时迷路入山恰到师处。师问:“此山无路从什摩处来?”对云:“来处则不无。和尚从什摩处入此山?”隐山云:“我不从云水来。”“和尚是先住此山是先住?”云:“不知。”“和尚为什摩不知?”云:“春秋不到来。”洞山便问:“如何是宾中主?”云:“白云盖青山。”“如何是主中主?”云:“长年不出户。”“宾主相去几何?”云:“长江水上波。”“宾主相见有何言说?”云:“清风拂白月。”又偈曰: 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兒。 白云终日依青山都不知。 欲知此中意寸步不相离。 洞山因此颂曰: 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 欲知此中意一老一不老。 因此龙牙大师造颂曰: 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 参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 因此曹山大师造颂曰: 今年田不熟来年种有期。 爱他年少父须得白头兒。 祖堂卷二十·兴平 洞山礼拜师云。“莫礼老朽。”洞云:“礼非老朽者。”师云:“他不受礼。”洞山云:“亦未曾止。”洞又辞师云:“何处去?”云:“沿流无所止。”师云:“法身沿流报身沿流?”云:“总不作如是见解。”师拍掌讶之。 保福云:“觅不得几个。”又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即汝心是。”“虽然如此犹未是某甲问处。”师云:“若与摩问取木人去。”“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师云:“汝试道看。”洞山云:“不是某甲有人问。” 祖堂卷二十·米岭 问:如何是纳衣下事?师云:“丑陋任君嫌不挂云霞色。”
分享到: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1043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般泥洹后灌腊经一卷
1091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一卷
995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
1242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
1185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四童子三昧经三卷
1099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般泥洹经六卷
1041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佛说方等泥洹经二卷
1025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般涅槃经三卷
1037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悲经五卷
1129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
1156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
948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六卷)
954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七卷)
994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916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895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1163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845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880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868 人看过佛教经书
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