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素食佛缘 佛文学 佛教故事 佛学音乐 佛学经书 佛教常识 佛教戒律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存与生活 正文

生存与生活

更新:2020-08-28 15:31:05

   生存与生活   生活与生存有何区别呢?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不失为精练的注解:“他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   英国人有一句谚语:“为活而吃,别为吃而活。”显然,活着是为了吃,生存也;吃是为了活着,生活也。进一步问:活着不为了吃,为什么呢?也就是说,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   生存是为了最基本的需要,生活却可以多姿多彩。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才是人类最佳的生...

   生存与生活

  生活与生存有何区别呢?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不失为精练的注解:“他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
  英国人有一句谚语:“为活而吃,别为吃而活。”显然,活着是为了吃,生存也;吃是为了活着,生活也。进一步问:活着不为了吃,为什么呢?也就是说,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
  生存是为了最基本的需要,生活却可以多姿多彩。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才是人类最佳的生活状态。殊不知,时下一些人生活就是在赚钱和消费之间兜圈子,他们没有独特的创造,甚至没有够水准的业余爱好,而即便有,在他们心目中也是被摆放在远远次于谋生的位置上。
  高级的享受不是轻轻松松不动脑筋就能获得的。而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爱好,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困扰。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而且甚至可能不惜一切。
  执迷一种事业所获得的快乐,是只为生存而生存的人,难以理解和明白的事情。丰子恺先生这样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的:他把人生比做三层楼。底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弘一法师弃底层而二层而三层,实现了内外兼修的真正超越。这才是一代宗师的生活之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下的人只能凭想象去猜测楼上人看到的风景。人是生命的一种,人所以特殊在于生命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一般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即自身与自身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因此,自我意识是人的实践本性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动物界,它们自身与自然是同一的,因此只能适应环境。而人类,早在形成的最初阶段,我们的祖先不仅认识到用石头可以打到动物做食用,而且还知道了在砸开坚果时,石块大些、果壳硬些,用力就大些的道理。
  也就是说人不仅知道自然界事物的性质,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环境。因此人类不仅可以适应环境,更可以改造环境,这样就把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了。而这就是人所特有的自我生活意识形态。
  在自我改造中,美化优质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总不至于退化到,刀耕火种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时代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创造和改善生活的前提。生存是为了有好的生活,很苦。生活是为了有更好的憧憬,很甜。
  佛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借着农夫弯腰插秧,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观照自己的本性,必须要退步低头,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唯有回头,放下,忍让的世界,才能使我们更逍遥自在。这是出家人的生活追求,也希望是世间人的生活境遇,贴来共享。
  生活是生存的发展,无论是低着头,还是弓着腰,都要不停的向前,向前。生存是活得小我,生活是大我,小我只为满足己欲。大我亦能利乐群生, 这样的生活才有味道。这就是以和为尚的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