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卷二·僧伽难提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子年几耶?”于曰:“我当百岁。”师曰:“汝当无智看汝幼少。”答曰:“我年百岁非其理也。”子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师曰:“子善机也。”子曰:“佛偈云:‘若人生...
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卷二·僧伽难提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子年几耶?”于曰:“我当百岁。”师曰:“汝当无智看汝幼少。”答曰:“我年百岁非其理也。”子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师曰:“子善机也。”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时尊者敬之深知是圣。 问曰:“汝执此镜其意云何?”子曰:“诸佛大圆镜内好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其舍父母见子言异则令出家。师为度脱领诣古寺而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于彼殿角有一铜铃被风摇响。师曰:“彼风鸣耶铜铃鸣耶?'子曰:“我心鸣耶非风铜铃。”师曰:“非风铜铃我心谁耶也?”子曰:“俱寂静故岂非三昧?”师曰:“善哉真比丘!善会诸佛理善说真法要善识诸佛义。”乃命付法以偈告曰: 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然。 伽耶舍多闻师说揭及受法藏心生敬重顶戴受持。师付法已即离本座。至树下立。而举左手攀其树枝寻则灭度。焚其舍利则在树侧不可移动。则就本处竖塔供养诸天散花而雨宝衣用散塔处。时当此土前汉第七主昭帝十年辛酉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僧伽难提庄严王子。 逾城九重入山千里。 定俞井金义班始终。 理屈于师忽案自己。 祖堂卷二·伽耶舍多 第十八祖伽耶合多尊者摩竭国人。姓郁头蓝父名天盖母名方圣。年至十二得僧伽难提法。行化至月氏国大作佛事。有一波罗门名曰鸠摩罗多心信外道不爱佛法。师至波罗门家为说大因缘又为说父病因缘。于时波罗门闻师所说而生欢喜欲求出家。师与出家受具足戒令证道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时鸠摩罗多闻师说偈心生欢喜当自安乐。师付法已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化火三昧自焚其身。众拾舍利起塔供养。时当此土前汉第十五主成帝十四年戊申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伽耶舍多幼会佛机。 手执宝镜面难提师。 内外绝翳眉目无亏。 风飘铎韵非我是谁? 祖堂卷二·鸠摩罗多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月氏国人也。初遇伽耶舍多得法行化时至北天。有一大士名阇夜多而用油涂足。巡游诸国遥见伽耶含多作礼问:“我家父母心常供养亦求佛道未省是何因缘长萦疾苦。又观邻舍常行凶杀不乐修行而无所患。此二事实未晓之唯愿慈悲为我解说!”尊者云:“业通三世如影随形。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闻说欢喜志愿出家乞师纳受。既摄受已便获道果。师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师付法已于座上以爪蛱面各分两向。当此处分有大光明。照大众已寂然灭度。时当此土王莽则位十八年壬午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鸠摩罗多大常止檐。 蒙师为诀委父无厌。 本非锻练肯藉槌钳。 一榻孤坐人天礼瞻。 祖堂卷二·庠夜多 第二十祖庠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得鸠摩罗多法已行化至罗阅城遇一头陀名婆修盘头。六时礼佛少欲知足;长坐不卧一食而已。 尔时尊者问大众曰:“此头陀者汝见如何?”众曰:“不可思议。常修梵行。长坐不卧一食而已。”师曰:“此是道耶?”众曰:“诚如尊说。”师曰:“今此头陀不久当堕与道悬远;心有所求不名为道。”众曰:“师如何?”师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六礼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 尔时头陀闻师所说心生欢喜。说偈赞曰: 稽首三昧尊不求于佛道。 不礼亦不慢心不生颠倒。 不坐不懈怠但食无所好。 虽慢而不迟虽急而不燥。 我今遇宝尊和南依师教。 师见说偈已师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汝善护持勿令断绝。听吾偈曰: 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师入灭时当此土后汉第二主明帝十六年甲申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阇夜多祖格高貌古。 锡有六环田无半亩。 言下不生何处不普。 垂手入廛他方此土。 祖堂卷二·婆修盘头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姓毗舍导父名光盖母名严一。师得庠夜多法行化至那提国。而共常自在王言论次有一使者乃奏王曰:“百万象兵至于南面。”王曰:“此事非少如何抵敌?”师曰:“大王莫愁令第二太子摩喀罗轻喝一声。”大王则命太子喝。太子奉王教诏即至城南。便举左手拍其腹上而喝一声象兵倒地不复更起。王见此事深自叹许。愿师摄受度脱出家命圣受戒。尔时太子偈赞曰: 为摧百万象鼓腹作神通。 一切诸宫殿无不震动者。 遇师方便力而得度脱我。 稽首父母辞而出于爱火。 尔时尊者则须太子游行化导建胜法幢。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师入定时当此土后汉第五主炀帝九年丁已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婆修盘头修行不卧。 虽历辛勤翻成懒惰。 因指见月逢歌指和。 泡幻无真虑情无过。 祖堂卷二·摩喀罗 第二十二祖摩喀罗尊者那提国人。姓刹利帝名大力尊。父名多满亦名常自在。〔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摩喀罗告鹤勒曰:“我令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汝受吾教。”而说偈言: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后汉第九主桓帝十八年乙已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辩塔降象自在王子。 雷震蛰门邪师失齿。 神运六通道风千里。 声色恆真何须馈耳。 祖堂卷二·鹤勒 第二十祖鹤勒尊者月氏国人。姓婆罗门父名千胜母号金光。〔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鹤勒告师子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善护持外方行化。当国有难刑在汝身。汝受吾教而听偈曰: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此师灭度时当后汉第十一主献帝十九年巳五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尊者鹤勒上德不德。 任性纵横发言奇特。 功高三仪名喧万国。 稽首归依祖林搴卜。 祖堂卷二·师子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中印土人。姓婆罗门。〔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师子告婆余斯多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持此法并僧伽梨衣嘱付于汝汝当护持无令断绝。而听偈言: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此师还债时当此土前魏第三主少帝已丑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师子尊者人天仰誉。 雪里松青云间鹤翥。 论鼓才击法轮高驭。 挫拉邪徒悟真来去。 祖堂卷二·婆舍斯多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潲宾国人。姓婆罗门父名寂行母号常安乐。夜梦神人手执宝剑付常安乐因此有孕。满月产下其子左手常拳似执物。从此出家证果得法。行化至中天竺国度化群迷。次第游行至南印土。有一国王名曰得胜常崇咒师不信佛法。咒师奏王:“婆舍斯多不会佛法请王试之。此人云圣问其异事。若答不得则非师子继承弟子。”大王有一太子名不如密多则向王曰:“今此尊者先王供养有大威德不用试之。”王切齿呵责则囚太子。王乃命师师则赴命。王不令坐当殿试语。问曰:“我国之中无诸邪法。师所学者当是何宗?”师曰:“此国之内无诸邪法。我所学者当是佛宗。”王曰:“佛灭度已千二百年师今七十当何得之?”师曰:“自释迦传教历于二十四人。我今所学当继师子尊者法。亦有信衣名僧伽梨衣现在囊中取呈大王。”王虽见传法袈裟心不敬信。则命左右以火验之其火炽然光明贯天祥云覆地而雨四花异香气馥火烬衣存。王睹斯瑞方乃发心求哀忏悔。〔此衣在于王宫起塔供养。〕 时太子被囚深宫并不得食。乃云:“我为法故今此饥渴如何存济?”其时天降白乳入口味如甘露食了轻健。乃作是言:“我若出宫则便出家。”王诏出宫投师出家。师云:“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太子曰:“我所出家不为其事。”师曰:“汝言不为不为何事?”太子曰:“我所不为不为俗事。”师云:“不为俗事当为何事?”太子曰:“不为俗事当为佛事。”师自念言:“如来以大悲力令此太子助作佛事。”在师左右出家具戒便证道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 我今悟真性无道亦非理。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东晋第一主元帝八年乙酉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婆舍斯多久离攀缘。 未逢作者终不开拳。 传师衣钵度物桥船。 当心妙见岂假言宣。 祖堂卷二·不如密多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土国王太子正名得胜。〔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不如密多告般若多罗曰:“我持此法用付于汝汝善护持勿令断绝而听吾偈言: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东晋第九主孝武帝戊子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不如密多胜王诞庆。 高远宫嫔迥惇道行。 佛法栋梁王臣瞻敬。 洞鉴媸妍祖堂金镜。 祖堂卷二·般若多罗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土人。姓婆罗门。父母俱丧示化菩萨而作佛事。得不如密多法行化至南天竺国。国王刹帝利名香至。师因赴王斋次诸圣尽转经唯有师不转经。大王问师:“为什摩不转经?”师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尔时大王赐师一珠光明耀然。〔具如《宝林传》也。〕是化般苦多罗告达摩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而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因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般若多罗化火焚身时当此土宋第五王武帝孝建四年丁酉岁矣。净修禅师偈曰: 般若多罗幼名璎珞。 父母沦亡东西盘泊。 一晓龟毛恆嗟水涸。 果满菩提道源辽廓。 祖堂卷二·达摩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得般若多罗法般若多罗乃告曰:“汝今得法亦莫远化待吾灭后六十七年当往震旦大施法药。汝勿速去当有难起衰于日下。”达摩问曰:‘我去彼国行化有菩萨不?”师云:“彼国获道者如稻麻竹苇不可称计。吾灭度后六十七年各别著人此国留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彼国南方勿住彼国天人不见佛理好作有缘而爱功德。汝至彼国则出不住。听吾谶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路行者来也。跨水者过海也。复逢羊者洛阳也。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过海而来。初到广州次普通八年丁末岁入梁国。 独自换换暗渡江。〔独自者无伴侣也。换换者若换也。暗渡江者梁武帝不悟大理变容不言师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向北魏也。〕 日下可怜双象马〔日下者京都也。可怜者好。双象马者志公傅大士也。〕 两株嫩桂久昌昌。〔两株者二木也。二木是林字也。嫩桂老少也则是少林寺也。久昌昌者几年面壁而出大行佛法也。〕 达摩又问师:“此后更有难不?”师云:“吾灭度后一百五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心中者周字也。外头凶者周王无道灭佛法也。〕 川下僧房名不中。〔川下僧房者俗号僧房为邑川下邑为邕字也。后周文帝姓宇文名秦邕。不中者后周沙汰灭佛法。〕 为遇毒龙生武子〔毒龙者武帝父王也生武子者生武帝也。〕 忽逢小鼠寂无穷。〔小鼠者庚子也周武帝庚子崩寂。无穷者尽灭无也。〕 又问:“此后更有难不?”师云:“吾灭度后一百六年有小难父子相连亦当不久作一二三五岁。当此事过以有人见其意吾不能明。略与谶曰: 路上忽逢深处水〔路上者李字也。深水者渊字也。唐高祖神尧皇帝姓李名渊也。〕 等闲见虎又逢猪。〔等闲见虎者寅也。唐高祖戊寅年登位也。又逢猪者亥也。高祖丁亥年崩。〕 小小牛兒虽有角〔小小牛兒者高祖武德四年九月日有前道士太史今博奕先是黄巾党其所习遂上表底佛法事十有一条大略而云:“释经是损国破家未开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国家昌泰李孔教行矣。”高祖纳奕奏书乃下诏问诸沙门曰:“弃父母鬓发。去君臣花服利在何间?益在何情?损益二宜请动妙释。”时有琳法师上表得延五年。高祖崩太宗即位再兴佛法矣。具如别传。言半角者正当扌+至触而无害即是。〕 清溪龙出总须输。〔清溪者山名也。龙者琳法师护法之龙能令博奕竽邪见之徒总须伏也。〕 又问师:“于此后有圣人出不?”师云:“林下见有一人当得于道亦契菩提。听吾谶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震旦者唐国也。无别路者唯有一心之法让大师化等如此也。〕 要假侄孙脚下行。〔侄孙者今时传法弟子也。〕 金鸡解衔一颗米〔金鸡者金州也。让师是金州人也。一颗米者意取道一江西马祖名道一。〕 供养十方罗汉僧。〔让和尚付法与道一故言供养。十方者马和尚是汉州十方县罗汉寺出家也。〕 达摩大师同学兄名佛大先此佛大先是佛驮跋陀罗三藏之弟子。佛驮跋陀罗复有弟子名那连耶舍于南天大化后来此土东魏高欢鄴都与五戒优婆塞万天懿译出《梵本尊胜经》一部。万天懿问:“彼天有菩萨传教不?”那连耶舍答曰:“西天诸祖二十七师悉说此法名般若多罗。亦有弟子名菩提达摩。至此土后魏第八帝讳言+羽大和十年至于洛阳少林寺化导至九年示灭经于一十五年矣。”又问:“此师后有人能继不?”三藏谶曰: 尊胜今藏古〔尊胜者妙智也。古者可大师。本有妙高之性性被恼覆云未现了故言藏也。〕 无肱亦有肱。〔肱者手也。可大师求法断臂也。〕 龙来方受宝〔龙来者。初祖西来也。方受实者二祖传法。〕 捧物复嫌名。〔棒者惠也。本名神光复居达摩嫌之改名言为写〕 又问:“此后谁当继此耶?”三藏谶曰: 初首不称名〔后周第三主已卯之岁有一居士不说年岁不称姓名故言不称名。〕 风狂又有声。〔风狂者三相有风病。有声者远近皆知有病故言有声也。〕 人来不喜见〔人来不喜见患风之形状。〕 白宝初平平。〔白宝者玉也。玉边作祭璨也。三祖名璨大师。〕 又问:“此师后更有人断不?”又谶曰: 起自求无碍〔有一沙弥年十四名道信。来礼拜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故言求无碍。〕 师传我没绳。〔师者三祖也。我没绳者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 路上逢僧礼〔路上者道也。礼者信也。四祖大师名道信。〕 脚下六枝分。〔脚下者门下也。四祖下横出一宗。六枝者牛头、融禅师等六祖。〕 又问:“此师后更有人继不?”三藏又谶曰: 三四全无我〔三四者七也。五祖七岁遇道信大师。无人我出家也。〕 隔水受心灯。〔隔水者五祖于新州蕲水郡得传四祖心印故言受心灯。〕 尊号过诸量〔过量者弘字也。〕 逢嗔不起憎。〔不起者忍字也。〕 又问:‘此师后谁能继之?”三藏又谶曰: 捧物何曾捧〔捧者惠字。〕 言阖又不阖。〔阖者能也。六祖名能。〕 唯书四句偈。〔唯书四句偈者神秀和尚呈四句偈惠能和尚亦呈四句个故言四句偈。〕 将对瑞田人。〔瑞田人者神秀和尚东阳嘉禾县瑞田人。〕 又问:“此师后明其法者能继之不?”三藏又谶曰: 心里能藏事〔能藏者怀;则怀让也。〕 说向汉江滨。〔说向者说法也。汉江滨者马大师汉州人也。马大师求佛心印让和尚说向道一也。〕 湖波探水月〔湖波者曹溪也。探水月者得也。让大师于六祖身边得传心印。〕 将照二三人。〔二三者六。让大师传法弟子六人。言六人者一道一得心二智达得眼三常浩得眉四神照得鼻五坦然得耳六严峻得舌。是为六人也。〕 三藏又谶曰: 领得殷勤语〔领得者马大师于让大师处领悟也。〕 离乡日日敷。〔离乡者南方也。日日者昌字也。敷者演也。马大师归至洪州南昌寺敷演大教是也。〕 移梁来近路〔移梁者梁都也。近路者洪州观察使姓路送请大师自虔州南庚县移入洪州开元寺故言来近路。〕 余算脚天徒。〔余者我字也。从马大师二十年外有契道者千万遍行天下。故言脚天徒。〕 三藏又谶曰: 艮地生玄旨〔艮地者车北也。神秀和尚从五祖下傅一枝法在北自为立宗旨也。〕 通尊媚亦尊。〔通尊者谥号大通禅师也。媚者秀也。亦尊者三帝所尊敬故亦尊也。〕 比肩三九族〔比后者同学也。三九族者十二人也。秀大师同学十二人。〕 足下一有分。〔从秀和尚足下各分宗旨南北有异。〕 三藏又谶曰: 灵集愧天恩〔灵者神;集者会也;愧者荷也;天恩者泽也。神会大师住洛京荷泽寺。〕 生互二六人。〔生互者师资也。二六者会大师弟子十二人也。〕 法中无气味。〔法中者佛法也。会大师传佛知见甚深法也。无气味者缘北宗秀大师弟子普寂于京盛行通其经教;当此之时曹溪宗旨于彼未盛行故言无气味也。〕 石上有功勋。〔石上者秀大节弟子磨却南宗碑神秀欲为六代何其天之不从乃得会大师再立实录故有功勋。〕 三藏又谶曰: 本是大虫男〔印宗法师本是小乘喻如大虫不是师子。〕 回成师子谈。〔回者传也回小作大。印宗法师礼六祖便悟上乘是成师子吼。〕 官家封马岭〔封者印也马岭者宗也。印宗曾为讲经法师也。〕 同详三十三。〔同详者同学也。六祖弟子祥岑等三十三人祥禅师位于峡山。〕 三藏又谶曰: 八女出人伦〔八女者安字也出人伦者为国师也。〕 八个绝婚姻。〔八个者安字。绝婚姻者安徒难为绍继之。〕 朽床添六脚〔朽床者老字也。六脚者则天中宗腾腾坦然圆寂百五十五年住世。破灶堕和尚六住嵩山是为六脚也。〕 心祖众中尊。〔心祖者姓也。安和尚颖悟为国师故众中尊也。〕 三藏又谶曰: 走戊与朝邻〔走戊者越字。忠国师是越州人也。与朝邻者为国师。〕 鹅鸟子出身。〔鹅者鹉州也。今越州是。鸟者鸣鹤县也今诸暨县是。国师生此县也。〕 二天虽有感〔二天者肃宗、代宗二帝也。有感者帝礼为师也。〕 三化寂无尘。〔三化寂无尘者二帝与国师俱寂也。〕 三藏又谶曰: 说小何曾小〔希字是也。〕 言流又不流。〔迁字是也。〕 草若除其首〔石头无草。〕 三四继门修。〔传法弟子人数。准其传法人数应云:“十七继门修”也。〕 尔时那连耶舍说此谶已告万天懿云:“今此国吾灭后二百八十年中有大国王善敬三宝此前诸贤悉出于世化道群品约有千百亿后所得法只因一师兴大饶益开甘露门能为首者当菩提达摩焉。” 尔时达摩和尚泛海东来经于三载。梁普通八年丁末之岁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广州上舶。刺史萧昂出迎奏闻梁帝。十月一日而至上元武帝亲驾车辇迎请大师升殿供善。是时志公和尚监修高座寺彼请寺主灵观曰:“汝名灵观实灵观不?”灵观曰:“唯愿和尚指示。”志公曰:“从西天有大乘菩萨而入此国。汝若不信听吾谶曰: 仰观两扇〔仰视者霄也。两扇者梁也。萧梁帝是。〕 低腰捻钩。〔低腰捻者十字也;钩者月字也。十月到也。〕 九鸟射尽〔九鸟者日也;射尽者二十九;卜月尽。〕 唯有一头。〔一头者十月初一日。总言初祖十月一日到也。〕 至则不久〔在梁国十九日便过江北。故言不久。〕 要假须刀。〔断仁义也。〕 逢龙不住〔初祖见武帝故言逢龙。祖师所答不称帝意便过江故言不住。〕 过水则逃。〔过江入魏。〕 尔时灵观则以纸笔录于记之。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实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志公特至帝所问曰:“我闻西天僧至今在何方?”梁武帝曰:“昨日逃过江向魏。”志公云:“陛下见之不见逢之不逢。”梁武帝问曰:“此是何人?”志公对曰:“此是传佛心印观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见之不见逢之不逢。”即发中使赵光文往彼取之。志公曰:“非但赵光文一人阖国取亦不回。” 大师自到东京。有一僧名神光昔在洛中久传庄老。年逾四十得遇大师礼事为师。从至少林寺。每问于师师并不言说。又自难曰:“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剌血图像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何惜焉?”时大和十年十二月九日为求法故立经干[子]夜雪乃齐腰。天明师见问曰:“汝在雪中立有如何所求耶?”神光悲啼泣泪而言:“唯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云:“诸佛无上菩提远劫修行。汝以小意而求大法终不能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为惠可。又问:“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日:“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盘岸。”师曰“如是如是。”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大师语诸人言:“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总持。我法至六代陵迟传法之人。”惠可进曰:“何故第六代陵迟传法之人?”达摩云:“为邪法竞兴乱于正法。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惠可白和尚:“法既以心传心复无文字用此袈裟何为?”大师云:“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虽则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于中三世请佛递相授记。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断众生疑故。” 惠可便顶礼亲事九年昼夜不离左右。达摩大师乃而告曰:如来以净法眼并袈裟付嘱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嘱汝女听吾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付法已又告惠可曰:“吾自到此土六度被人下药我皆拈出。今此一度更不拈出吾已得人付法。” 尔时达摩领众云往禹阿千圣寺止得三日。时有期城太守杨衍问师曰:“西国五天师承为祖未晓此意其义云何?”师曰:“明佛心宗寸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唯此一等更有别耶?”师答曰:“须明他心知其古今;不厌有无亦非取故;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亦名为祖。”杨衍又问曰:“弟子久在恶业。不近知识勤生恭敬被小智慧而生缠缚却成愚惑不得悟道而致于此。伏愿师指示大道通达佛心修行用心。何名法祖?”师以偈答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愚而近贤 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几圣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杨衍作礼:‘唯愿和尚久住世间化导群品!”师曰:“吾则去矣不宜久停。人多致患常疾于我。”杨衍而问:“是何人也?愿师指示当为知之。”师曰:“吾宁往矣终不明焉恐损此人。汝若要委听吾谶曰: 江槎分玉浪〔江者流也槎者支也。玉浪者三藏。总言流支三藏也〕 管炬开金锁。〔管炬者光也。开者统也金锁者者毒药。〕 五口相共行〔五口者吾字也相共行者与吾争行佛法生嫉法心。〕 九十无彼我。〔九十者九/十字也无彼我者无彼此之我也。〕 杨衍而作礼曰:“旦辞尊长愿善保庆!” 时后魏第八主孝明帝大和十九年入涅盘寿龄一百五十葬在熊耳吴坂也武帝敕昭明太子而述祭文。 灭度后三年魏使时有宋云西岭为使却回逢见达摩手携只履语宋云曰:“汝国天子已崩。”宋云到魏果王已崩。遂闻奏后魏第九主孝庄帝及开塔唯见一只履却取归少林寺供养。因武帝自制师碑文。代宗皇帝谥呈圆觉大师敕空观之塔。自魏丙辰之岁迁化迄今壬子岁得四百一十三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菩提达摩化道无为。 九年少室六叶宗师。 示灭熊耳只履西归。 梁天不荐惠可传衣。 慧可 第二十九祖师慧可禅师者是武牢人也姬氏。父寂初无其子共室念言:“我今至善家而无慧子深自叹羡何圣加卫!”时后魏第六主孝文帝永宜十五年正月一日夜现光明遍于一宅。因兹有孕产子名曰光光。年十五九经通诵。至年三十往龙门香山寺事宝静禅师常修定慧。既出家已至东京永和寺具戒。年三十二却步香山侍省尊长。又经八载忽于夜静见一神人而谓光曰:“当欲受果何于此住不南往乎而近于道?”本名曰光光因见神现故号为神光。至于第二夜忽然头痛如裂。其师欲与灸之空中有声报云:“且莫且莫!此是换骨非常痛焉。”师即便止;遂说前事见神之由以白宝静。宝静曰:“必是吉祥也。汝顶变矣非昔首焉。五峰垂坠玉轸其相异矣。”遂辞师南行得遇达摩豁悟上乘。师乃云:“一真之法尽可有矣汝善守护勿令断绝。汝传信衣各有所表。”慧可曰:“有何所表?”达摩曰:“内传心印以契证心;外受袈裟而定宗旨不错谬故。吾灭度后二百年中此袈裟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于后得道还近千万。汝所行道勿轻末学。此人回志便获菩提初心菩萨与佛功等。” 尔时可大师得付法已广宣流布度诸有情。于天平年中后周第二主孝闵已卯之岁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候有十四[四十]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侮。”居士曰:“觅罪不可见。”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亦受具戒师告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将此法眼付嘱于汝并赐袈裟以为法信。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花亦不能生。 说此偈已告璨曰:“吾往鄴都还债。”便去彼所化导群生得三十四年。或在城市随处任缘;或为人所使事毕却还。彼所有智者每劝之曰:“和尚是高人莫与他所使。”师云:“我自调心非关他事。”时有辩和法师于鄴都管城安县匡救寺讲《涅盘经》。是时大师至彼寺门说法集众颇多。法师讲下人少。辩和怪于师送往县令瞿仲亻+品说之:“彼邪见道人打破讲席。”瞿令不委事由非理损害而终。葬在磁州涂阳东北七十余里。寿龄一百七岁示于时灭当隋第一主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之岁。唐内供奉沙门法琳撰碑文德宗皇帝镇号大弘禅师大和之塔。自隋癸丑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三百五十九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二祖硕学操为坚石+霍。 心贯三乘顶奇五岳。 天上麒麟人间当狱+鸟族+鸟。 断臂立雪混而不独。 祖堂卷二·僧璨 第三十祖僧璨者即是大隋三祖。不知何许人不得姓字。遇可大师得付心法。大集群品普雨正法会中有一沙弥年始十四名道信来礼师而问师曰:“如何是佛心?”师答曰:“汝今是什摩心?”对曰:“我今无心。”师曰:“汝既无心佛岂有心耶?”又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师云:“谁人缚汝?”对曰:“无人缚。”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言下大悟在师左右八九年间。后于吉州具戒却归省觐于师。师命付法而说偈曰: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种尽无生。 师自隋第二主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三百四十年矣。大明孝皇帝谥号智镜禅师觉寂之塔矣。净修禅师赞曰: 三祖大师法王真子。 语出幽微心无彼此。 或处山林或居廛市。 因地花生啃檀旖旎。 祖堂卷二·道信 第三十一祖道信和尚者即唐土四祖。姓司马氏本居河内迈止蕲州广济之所育也。得璨大师心印之后忽于黄梅路上见一小兒年七岁所出言异。师乃问子何姓子答曰:“姓非常姓。”师曰:“是何姓?”子答:“是佛性。”师曰:“汝勿姓也。”子答曰:“其姓空故。”师顾左右曰:“此子非凡吾灭度二十年中大作佛事。”子问曰:“诸圣从何而证?”师云:“廓然廓然。”子曰:“与摩则无圣去也。”师曰:“犹有这个纹彩在。”师乃付法偈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性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不生生。 师付法已时当高宗永徽二年庚戍之岁闰九月四日掩然而灭。寿年七十二葬后二年四月八日塔门无故自开。容貌端然无异常日。自兹已后门人更不取[敢]闭。至大历年中代宗谥号大医禅师慈云之塔。中书令太子宾客襄阳公杜正伦撰碑文。净修禅师赞曰: 四祖十四因师解脱。 处世道流兴慈量阔。 永绝雕荣迥祛始末。 果少花多忍传衣钵。 祖堂卷二·弘忍 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即唐土五祖也。姓周氏本居汝南迁止蕲州。黄梅诞生七岁出家事信大师。幼而聪敏事不再问。母怀之时发光通宵每闻异香身体安泰后乃生育。形貌端严哲者观之云:“此子阙七种大人之相不及佛也。”时有卢行者年三十二从岭南来礼觐大师。大师问:“汝从何方而来。有何所求?”行者对曰:“从新州来来求作佛。”师云:“汝岭南人无佛性也。”行者云:“人则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师云:“汝作何功德?”行者对曰:“愿竭力抱石舂米供养师僧。”师便许之。于一日一夜舂得一十二石米首末亲事。经八个余月行者又问曰:“如何是大道之源?”师曰:“汝是俗人问我此事作什摩?”对曰:“世谛即有僧俗道岂碍人耶?”师曰:“汝若如此莫从人觅。”进曰:“与摩即不从外得。师曰:“内亦非。” 大师临迁化时告众云:“正法难闻盛会希逢。是你请人如许多时在我身边若有见处各呈所见莫记吾语我与你证明。”时众中有神秀闻师频训告遂挥毫于壁。书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师见此偈乃告众曰:“是你诸人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众僧总念此偈。 有一童子碓坊里念此偈行者曰:“念什摩?”童子曰:“行者未知第一座造偈呈师大师曰:‘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行者曰:“某甲不识文字请兄与吾念看我闻愿生佛会。”有一江州别驾张日用为行者高声诵偈。行者却请张日用:“与我书偈某甲有一个拙见。”其张日用与他书偈曰: 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时大师复往亲观之挥却了举头微笑亦不赞赏心自诠胜。 师又去碓坊便问行者:“不易行者米还熟也未?”对曰:“米熟久矣只是未有人簸。”师云:“三更则至。”行者便唱喏。 至三更行者来大师处。大师与他改名号为慧能。当时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释迦牟尼授弥勒记矣。 大师便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行者闻偈欢喜受教奉行。师又告云:“吾三年方入灭度汝且莫行化当损于汝。”行者云:“当往何处而堪避难?”师云:“逢怀则止遇会且藏。”〔怀则州会则县。〕又问:“此衣传不?”师云:“后代之人得道者恆河沙。今此信衣至汝则住。何以故?达摩大师付嘱此衣恐人不信而表闻。法岂在衣乎?若传此衣恐损于物。受此衣者命若悬丝。况达摩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印此土与汝五人。般若多罗云:‘果满善提圆花开世界起。'此两句亦印今时法衣至汝不合付与人。”行者奉教便辞大师。大师遂到江边升小船子。师自把橹行者曰:“某甲把橹。”师云:“你莫闹!我若称断是你嘱我;你若称断我则嘱你。”过江了向行者云:“你好去。”其行者迤逦取向南方矣。 师经于三日都不说法。至第四日众人问曰:“师法嗣何人?”师云:“吾法已往岭南。”神秀便问:“何人得之?”师云:“能者则得。”众人良久思惟不见行者数日恐是将法去也。当时七百余人一齐趁卢行者。众中有一僧号为慧明趁得大庾岭上见衣钵不见行者。其上座便近前以手提之衣钵不动便委得自力薄。则入山觅行者高处望见行者在石上坐。行者遥见明上座便知来夺我衣钵则云:“和尚分付衣钵某甲苦辞不受。再三请传持不可不受。虽则将来现在岭头。上座若要便请将去。”明上座云:“不为衣钵特为佛法来。不知行者辞五祖时有何密语密意愿为我说!”行者见上座心意苦切便向他说:“静思静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摩思不生时还我本来明上座面目来。”上座又问:“上来密语密意只有这个为当更有意旨?”行者云:“我今明明与汝说则是不密。汝若自得自己面目密却在汝。”上座问:“行者在黄梅和尚处意旨如何?”行者曰:“和尚看我对秀上座偈则知我入门意则印惠能:‘秀在门外汝得入门得坐被衣。向后自看此衣钵从上来分付切须得人。我今分付汝汝须努力将去。十有余年勿弘吾教当有难起。过此已后善诱迷人。'又问:‘当往何处而堪避难?'师云:‘逢怀则止遇会且藏。'”慧明云:“某甲虽在黄梅剃发实不得宗乘面目。今蒙行者指授也有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今向后行者即是慧明师今便改名号为道明。”行者便云:“汝若如是我亦如是与汝同在黄梅不异自当护持。”道明云:“行者好与速向岭南在后大有僧来趁行者。”道明又问:“宜往何处?”行者云:“遇蒙则住逢袁即止。” 道明敬仰之心辞行者便回向北去。至于虔州果然见五十余僧来寻卢行者。道明向众云:“大庾岭头怀化镇五六日寻候兼问诸门津并向北寻觅行者言不见此色。”诸人却回。道明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年后归蒙山修行。凡徒弟尽教过岭南六祖处只今蒙山灵塔现在。 大师付法后高宗在位二十四年壬申之岁二月十六日灭度春秋七十四。代宗谥号大满禅师法雨之塔。自上元壬申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二百八十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五祖七岁洞达言前。 石牛吐雾木马含烟。 身心恆寂理事俱玄。 无情无种千年万年。 祖堂卷二·惠能 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即唐土六祖。俗姓卢新州人也。父名行王+舀本贯范阳移居新州。父早亡母亲在孤。艰辛贫乏能市卖柴供给。 偶一日卖柴次有客姓安名道诚欲买能柴其价相当。送将至店道诚与他柴价钱。惠能得钱却出门前忽闻道诚念《金刚经》。惠能亦闻心开便悟。惠能遂问:“郎官此是何经?”道诚云:“此是《金刚经》。”惠能云:“从何而来读此经典?”道诚云:“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母山礼拜弟五祖弘忍大师今现在彼山说法门人一千余众我于此处听受。大师劝道俗受持此经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业有缘。其时道诚劝惠能往黄梅山礼拜五祖惠能报云:“缘有老母家乏欠阙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其道诚遂与惠能银一百两以充老母衣粮便令惠能往去礼拜五祖大师。惠能领得其银分付安排老母讫便辞母亲。 不经一月余日则到黄梅县东冯母山。礼拜五祖五祖问:“汝从何方而来?有何所求?”惠能云:“从新州来来求作佛。”师云:“汝岭南人无佛性也。”对云:“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师曰:“新州乃猎獠宁有佛性耶?”对曰:“如来藏性遍于蝼蚁岂独于獦獠而无哉?”师云:“汝既有佛性何求我意旨?”深奇其言不复更问。自此得之心印。既承在法遂辞慈容。后隐四会怀集之间首尾四年。至仪夙元年正月八日南海县制旨寺遇印宗。印宗出寺迎接归寺里安下。 印宗是讲经论僧也。有一日正讲经风雨猛动。见其幡动法师问众:“风动也幡动也?”一个云风动。一个云幡动。各自相争就讲主证明。讲主断不得却请行者断行者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讲主云:“是什摩物动?”行者云:“仁者自心动。”从此印宗回席座位。正月十五日剃头二月八日于法性寺请智光律师受戒。戒坛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置也。尝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末有真谛三藏于坛边种菩提树云:“一百二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说法。”师果然于此树下演无上乘。 至明年二月三日便辞去曹溪宝林寺说法化道度无量众。师以一味法雨普润学徒信衣不传心珠洞付。得道之者若恆河沙遍满诸方落落星布。 时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则王孝和皇帝诏大师云:“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诏诸山禅师集内道场安秀二德最为僧首。朕每谘求法再三辞推云:‘南方有能和尚受弘忍大师记传达摩衣为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朕闻:如来以心之法付嘱摩诃迦叶如是相传至如达摩。教被东土代代相承至今不绝。师既禀受并有信衣可赴京师设化。缁俗归衣天人瞻仰。故发遣中使薛简迎师愿早降至。”大师表曰:“沙门惠能生自边方长而慕道。叨承忍大师付如来心印传西国衣钵受东山佛心。伏奉天恩发中使薛简诏惠能入内。惠能久处山林年迈风疾。陛下德包物外道贯百邦育养苍生仁慈黎庶恩旨弥天钦仰释门。恕惠能居山养疾修持道业。上答皇恩及诸王太子。谨奉表陈谢以闻。释沙门惠能顿首顿首谨言。”时中使薛简启师云:“京师禅师大德教人要假坐禅然方得道。”师云:“由心悟道岂在坐也?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诸法空故即是如来毕竟无得无证岂况坐耶?”薛简曰:“弟子至天庭圣人必问。伏愿和尚指授心要传奏圣人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照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曰:“明譬智慧暗喻烦恼。学道之人若不用智慧照生死烦恼何得出离?”师云:“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故。以智慧照烦恼者是二乘人见解;有智之人终不如此。”薛个曰:“何者是大乘人见解?”师云:“《涅般经》云:‘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别。无别之性即是实性。处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常住恆而不变名之曰道。”简曰:“师也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说不生不灭?”师云:“外道说不生不灭将生止灭灭犹不灭。我说不生不灭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中使欲得心要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时薛简闻师所说豁然便悟。礼师数拜曰:“弟子今日始知佛性本自有之。昔日将谓太远今日始知至道不遥行之即是。今日始知涅盘不远触目菩提。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无思无虑无造无作无住无为。今日始知佛性常而不变易不被诸境所迁。” 中使礼辞大师进持表至京时当神龙元年五月八日。 后至九月三日回诏曰:“师辞老病。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金粟阐弘大教传诸佛心谈不二之法杜口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如此。薛简传师指教受如来知见一切善恶都莫思惟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恆沙。朕积善余庆宿种福因。值师之出世顿悟上乘佛心第一。朕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磨纳袈裟一领金钵一口供养大师。”其后敕下赐寺额重兴寺及新州古宅造国恩寺。 师每告诸善知识曰:“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孤[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汝等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者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僧爱不取不舍不念利益不念散坏自然安乐故因此名为一相三味。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皆一直心即是道场即是净土。此之名为一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故心相三昧亦复如是。我说法时犹如普雨汝有佛性如地中种若遇法雨各得滋长。取吾语者决证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圣果。吾今不传此衣者以为众信心不疑惑普付心要各随所化。昔吾师有言从吾后若受此衣命如悬丝。吾以道化不可损汝。汝受吾法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此偈已乃告众曰:“其性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亦无可取。汝各努力随缘好去。” 有人问曰:“黄梅意旨何人得?”师云:“会佛法者得。”僧曰:“和尚还得也无?”师云:“我不得。”僧曰:“和尚为什摩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云大师拈问龙花:“佛法有何过祖师不肯会?”花云:“向上人分上合作摩生?”进曰:“向上人事如何?”花云:“天反地覆。”龙花却问云大师大师云:“一翳不除出身无路。”进曰:“除得一翳底人还称得向上人也无?”云大师云:“横眠直卧有何妨?” 六祖见僧竖起拂子云:“还见摩?”对云:“见。”祖师抛向背后云:“见摩?”对云:“见。”师云:“身前见身后见?”对云:“见时不说前后。”师云:“如是如是。此是妙空三昧。”有人拈问招庆:“曹溪竖起拂子意旨如何?”庆云:“忽有人回把柄到汝作摩生?”学人掩耳云:“和尚。”庆便打之。 尔时大师住世说法四十年。先天元年七月六日忽然命弟子于新州故宅建塔一所。二年七月一日别诸门人:“吾当进途归新州矣。”大众缁俗啼泣留连大师大师不纳曰:“诸佛出世现般涅盘尚不能还其宿命况吾未能变易分段之报必然之至当有所在耳。”门人问师:“师归新州早晚却回?”师云:“叶落归根来时无口。”问:“其法付谁?”师云:“有道者得无心者得。”又曰:“吾灭度后七十年末有二菩萨从东而来一在家菩萨同出兴化重修我伽蓝再建我宗旨。”师言讫便往新州国恩寺。饭食讫敷坐披衣俄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奄而迁化八月三日矣。春秋七十六。 当先天二年达摩大师传袈裟一领是七条屈目+旬布青黑色碧绢为里并钵一口。 中宗敕谥大鉴禅师元和灵照之塔。癸丑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二百三十九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师造黄梅得旨南来。 奚因幡义大震法雷。 道明遭遇神秀迟回。 衣虽不付天下花开。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