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佛陀看到一位弟子愁容满面,忐忑不安的样子,于是问他:「为了什么事情,如此的忧心忡忡?」 「佛陀!有一个人送我一个精致的钵,我想把它转赠给阿难陀尊者,但是尊者必须七天之后才会回来,依照佛陀的戒律,一个人不可以一天之内同时拥有两个钵,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佛陀听了,于是向大众宣布:「在一周之内,可以多放一个钵。」 又有一次,在结夏安居中,...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位弟子愁容满面,忐忑不安的样子,于是问他:「为了什么事情,如此的忧心忡忡?」
「佛陀!有一个人送我一个精致的钵,我想把它转赠给阿难陀尊者,但是尊者必须七天之后才会回来,依照佛陀的戒律,一个人不可以一天之内同时拥有两个钵,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佛陀听了,于是向大众宣布:「在一周之内,可以多放一个钵。」
又有一次,在结夏安居中,远处的僧团有了纠纷,佛陀就派弟子优波离前去调解,优波离推辞婉拒道:「佛陀!请您派他人去止诤吧。」
「你为什么不去呢?」
「佛陀!那儿多雨,地方又远,必须住宿,而比丘只能带一套袈裟,万一下了雨,一时不容易干,衣服粘在身上,既沉重又难受,您还是派别人吧。」
佛陀思索一下,又问:「从这里到那里往返需要多少时日?」
「去要两天的时间,调解纷争至少也要两天,回来又要两天,一共需要六天。」
佛陀听完优波离尊者的话后,便召集比丘宣布:「在夏安居中,六天往返的时间,沙门可以拥有两套袈裟。」
佛陀一方面统理僧团,使它成为清净和合的团体,一方面也顾及生活上真正的需要,在人事上看到为法勤劳不懈的弟子,总是很体恤他们的辛苦,解决他们的困难。佛陀就像慈父一样的教化弟子,爱护弟子。
佛陀处处给人欢喜,只要合乎情、理、法,佛陀没有不成全他人的,由此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是随顺需要而制定,所以充满了圆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