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的潭柘山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也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提起潭柘寺,民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寺古神话多”。有千年之久的潭柘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不少神奇故事。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的潭柘山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也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提起潭柘寺,民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寺古神话多”。有千年之久的潭柘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不少神奇故事。
天赐石鱼
潭柘寺里有个龙王殿,殿前廊子上挂着一条石鱼,它长约五尺,宽近一尺,重约一百五十斤。这条石鱼远看似铜,近看是石,用木槌敲击石鱼,能发出五种不同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犹如乐器一般。这条石鱼是怎么来的?为何会挂在这里呢?
相传,石鱼本是南海龙宫的一宝,因为它能发出悦耳的声响,每逢龙宫庆典,龙母总要亲自敲击助兴,引得宾朋赞叹不已。没多久,这事就传到了王母娘娘那里。这一年,王母娘娘过寿,上至四大天王,下至土地山神,纷纷送来奇珍贺礼。然而,王母娘娘见到这些礼物竟一点也不高兴,原来她只想得到那条石鱼。玉皇大帝见状,为讨得王母娘娘欢心,便下令宣南海龙王上天庭,开门见山地向龙王讨宝。南海龙王虽不愿意,但又惹不起玉帝,只好忍痛割爱,把石鱼送到天宫。王母娘娘得到石鱼后,高兴极了,天天看着它,但是石鱼却怎样也敲不出悦耳的声响了。王母娘娘请来太上老君,让他帮着寻找原因。老君思索半晌,说:“这是因为下界宝物与千万生灵相依为命,如今把它带上天,自然会失去灵性。恐怕下界失去宝物,还要遭灾呢。”果不出太上老君所料,没过多久土地神上天请奏:“人间大旱,赤地千里,瘟疫流行……”玉皇大帝听后大惊。太上老君献计道,“依臣之见,只有将石鱼送还下界,方可化凶为夷,除灾安民。”玉帝准奏。
再说人间,因为大旱灾难,到潭柘寺烧香拜佛的人更多了。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有一块石头从天而降,落在潭柘寺内的龙王殿前。当夜值更的僧人听得院中“咕咚”一响,心中疑惑,忙举灯到院内查看,竟然找到一个形状神态与真鱼一模一样的石鱼。僧人把石鱼搬到大殿内,忙请老方丈前来观看。老方丈看后,连连说:“此物是天上玉帝所赐宝物,应该好好保护,定会为民除灾避难。”
于是,老方丈叫人把这条石鱼挂在龙王殿外的廊下,供香客们观瞻祈福。
第二天,石鱼的传说就在潭柘寺一带的乡间传开来,四方百姓纷纷来寺烧香祈福,老方丈亲自敲响这条石鱼,其声音清脆悦耳,僧众正在全神倾听时分,顷刻狂风大作,暴雨滂沱,多日的旱情解除了。
后来,老方丈又说:“石鱼身上的十三个部位,代表中国的十三个省;哪个省遇到干旱,敲击石鱼上代表那个省的部位,当地就可降雨。如果人身体生病,病疫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就可触摸石鱼身上的相同部位,定会‘手到病除’。”信男善女们听说石鱼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纷纷朝它叩首焚香。有关石鱼的传说也越传越广,来寺内看石鱼宝物的人络绎不绝,从此石鱼成了潭柘寺的一宝。一直到今天,到潭柘寺求拜的人们还纷纷膜拜石鱼,寄托美好的祝愿。
救命宝锅
在潭柘寺的天王殿前有一口大铜锅,是寺中的一宝。相传,用这口锅煮粥,无论来多少人总喝不完,于是有民谚说:“潭柘寺的粥锅,添人不添米。”
说起这铜锅,本来也很平常,是寺内和尚们炒菜做饭常用的炊具,只是比一般老百姓家里的锅个儿大些。
据说,早年有一次潭柘寺开戒,前来受戒的和尚纷纷从各地带来一些粮食送入寺中。这一年天旱,四面八方的饥民看到每天有这么多和尚带粮食到潭柘寺,便都围在寺门外等待“舍粥”。
到了开戒那天,寺内原有的和尚以及将要受戒的和尚,还有等待舍粥的饥民,聚集了约有千百余人。寺内原来做饭常用的一口铜锅,一次能下两担米,但要给这么多人吃饭,就显得太小了。这时,方丈请人抬出寺内最大的一口锅,高有六尺,直径有丈余,一次煮粥能放米十担。这口铜锅支起来后,开始每天煮粥供给僧众。
潭柘寺舍粥的消息一传开,十里八乡的饥民纷纷前来讨粥喝。眼看着寺内的粮食不多了,但是戒期还未到,老方丈愁坏了,只好让和尚们每次少吃点,以求延缓些时日。然而,即使精打细算,到了戒期第五十天还是断粮了,眼看着还有三天才结束戒期,粮食没了,如何度日?老方丈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没办法,他来到天王殿,跪在佛爷面前不停磕头,请佛爷帮忙想主意。
在天王殿里,养着两条青蛇,众僧分别叫它们大青和二青,大青长约一尺,二青长约七寸,平日里这两条蛇总是趴在供桌上,寺内的和尚对它们很尊敬。这天,老方丈来求佛,大青听他讲完后,冲他点点头,老方丈迷惑不解。过了一会儿,只见大青从供桌上下来,窜到殿外。没多久,一个小和尚跑来天王殿,向老方丈报告发生了奇事,说“平日开饭,人光粥净,今日开饭,大伙吃完一看,锅里的粥还是满满的。”老方丈将信将疑,赶紧离开天王殿,到粥棚查看。
果不其然,粥锅里满满的,众僧和饥民也在议论纷纷,老方丈问大家是否吃饱了,大家都说吃得饱饱的。老方丈来到锅前,盛了一勺粥亲口一尝,味道奇香。
就这样,这锅香粥一直喝了三天,到受戒期满锅里的粥才被喝光,锅底露出一小堆骨头。老方丈一看,大叫一声“不好”,扭身快步奔向天王殿,原来他想起了大青。来到殿前供桌上,大青踪影全无,只见二青在落泪。老方丈长叹一声:“罢了,大青准是为救大家跳粥锅了!”从此以后,这口粥锅便成了潭柘寺的一宝。
活佛布道、老虎从善
潭柘寺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据说,这里曾有活佛布道,法力无边。
那是清朝光绪年间,朝廷里有位王爷骑马到潭柘寺游玩。他走到庙前不远的小木桥上,见一位僧衣破烂的傻和尚拦住了他的马头,还冲他连喊带叫。王爷当下大怒,命手下护从将这个和尚推到大桥下的山涧里摔死。谁知过了半个时辰,那个疯疯癫癫的傻和尚又从深涧里爬到桥上,还冲王爷嘿嘿直笑。这位王爷大为惊诧,忙说:“瞧你这个样子,倒像个活佛。”听到这话,疯和尚恭身合十,说了一句“阿弥陀佛!”作为答谢,转身向东山坡走去。不久,这位被称为“活佛”
的疯和尚就住到下塔院东面的一个山洞里。这个山洞阴森森的,里面有很多蝎子,附近百姓都叫它蝎子洞。
活佛住进来后,伸手抓起蝎子就吃,把满洞的蝎子都吃光了。他还养了一只鸡、一只狗,让这两个活物在洞里跟他同吃同住。
远近的老百姓听说潭柘寺出了“活佛”,都想开开眼,就成群结伙地来到蝎子洞口观看。大家见他很像传说中的济公,一定道法高超,就纷纷向他施钱讨药。疯和尚随手抓起身边的树叶青草,吹口“仙气”,递给舍钱求药的信男善女。也巧,有的人本来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吃了他的“仙药”真好了。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活佛”的名声越来越大,来求拜的人也越来越多。
活佛常常坐在洞口讲经传道,听讲的人挤满了半山坡。有一天,一只从潭柘寺后山涧来的老虎走到了活佛洞口,听讲经的人看见老虎,都吓跑了。活佛却还接着讲他的经,口念“阿弥陀佛”,还劝老虎改恶从善,往后不要再杀生,不要再吃荤腥。老虎仿佛听懂了活佛讲的教义,立时伏在活佛的脚下,拜活佛为师,愿意进洞修行。从此,这只老虎再不捕杀生灵,每天跟着活佛到寺里喝粥。
寺里的和尚见到老虎,吓得四处奔跑。老方丈见此情景,就对老虎说:“过午再来。”听了老方丈的话,老虎回到山洞等着去了。谁知老虎把方丈说的“过午再来”听成“过五再来”
了,乖乖地在洞里等了五天,后来精疲力竭,饿死在山洞里。老虎死后,老方丈命匠人给老虎塑了个彩像,立在活佛洞里。后来活佛也“归天”了,洞里就留下活佛和老虎的两个泥像。
民国时期,有个叫田树藩的人根据这个故事,还写了首诗:“神话离奇虎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
历史上的潭柘寺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有“京都第一寺”之称。时至今日,潭柘寺仍是北京文化中的重要名片。
不论是古朴雄奇的寺庙景观,还是扑朔迷离的神奇传说,都彰显着这座古刹的无限魅力。潭柘寺传说,给古老的寺庙披上了迷人的神秘面纱,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潭柘寺传说入选北京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走进潭柘寺,聆听传说故事,才能真正体会古刹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