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眼泪

更新:2020-05-27 15:10:59

  有一位中年以后出家的高僧居住在离家很远的寺院里由于他有很高的修持,许多弟子都慕名来跟他修行。   平常他教化弟子们应该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精进开启智慧破除自我的执著.唯有断除人间的情欲才能追求无的解脱。   有一天从高僧遥远的家乡传来一个消息高僧未出家前的独子因疾病而死亡了.他的弟子接到这个消息时聚在一起讨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要不要告诉师父这个不幸的...

  有一位中年以后出家的高僧居住在离家很远的寺院里由于他有很高的修持,许多弟子都慕名来跟他修行。

  平常他教化弟子们应该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精进开启智慧破除自我的执著.唯有断除人间的情欲才能追求无的解脱。

  有一天从高僧遥远的家乡传来一个消息高僧未出家前的独子因疾病而死亡了.他的弟子接到这个消息时聚在一起讨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要不要告诉师父这个不幸的消息?二是师父听到独子死亡的消息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后来得到共同的结论就是师父虽已断除世缘孩子终究是他的应该让他知道这个不幸。并且他们也确定了以师父那样高的修行对自己儿子的死一定会淡然处之。

  最后他们一起去告诉师父不幸的变故高僧听到自己儿子死的消息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怆的眼泪弟子们看到师父的反应都感受到大惑不解因为没想到师父经过长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断除人间的俗情。

  其中一位弟子就大着胆子问师父:“师父您平常不是教导我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吗?您断除世缘已久为什么还会为儿子的死悲伤流泪?这不是违反了您平日的教化吗?”

  高僧从泪眼中抬起头来说:“我教你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觉悟的成就并不是教你们只为了自己而是要你们因自己的成就使众生得到利益.每一个众生在没有觉悟之前就丧失了人身都是让人悲悯伤心的我的孩子是众生之一众生都有是我的孩子我为自己的儿子流泪也是为这世界尚未开悟就死亡的众生悲伤呀!”

  弟子听了师父的话都感到伤痛不已精进了修行的勇气并且开启了菩萨的心量.

  这实在是动人的故事说明了修行的动机与目标如果一个人值得崇敬呢?只有一个人确立了修行是为使得众生得益不是为了小我修行才成为动人的、庄严的、无可比拟的志业。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大乘佛法以慈悲心为地,才使万法皆空原找到落脚的地方。也可以说是“说空不空”,无我是空,慈悲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当一个人不解空义的时候,人不能如实知道一切众生和已身无二无别,则慈悲是有漏的,不是真慈悲。这是为什么高僧弟子先进入空性,才谈众生无别的慈悲。

  进入空性才有真慈悲,在《严华经》对象里说,:“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攽恨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这是多么伟大的境界,想一想,如果菩萨没有进入“一切法平等性”,如何能承担众生的恼乱、爱惜众生如子呢?

  佛陀在《涅槃经》里说,“我爱一切众生,皆如罗睺罗“。(罗睺罗是佛陀的独生子,后随佛出家)也无非是说明众生如子。菩萨与小乘最在的区别,就是慈悲,例如佛教说三毒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修小乘者断贪嗔痴,修大乘菩萨则不断,反而以它来度众生。为什么呢?月溪法师说:贪者,贪度众生,使成佛道。嗔者,呵骂小乘,赞叹大乘。痴者,视众生为子。“菩萨不断贪嗔痴,非是菩萨有所执迷,而是慈悲众生,所以不断。

  什么是慈悲呢?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同情或怜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把众生从苦中救出来,给予真实的快乐才是慈悲。

  佛法里把慈悲分成三种:一是“众生缘慈悲”,就是以一慈悲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姐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二是“法缘慈悲”,就是自己破了人我执著,但怜众惩治知是法空,一心想拔苦得乐,随众生意而拔苦与乐。三是“无缘慈悲”,就是诸佛之心,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

  要有“众生缘慈悲”才能进入“法缘慈爱悲”和“无缘慈悲”,若没有众生的成就、缘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大乘行者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高僧的眼泪因此而流,在娑婆世界的菩萨们见到众生愚迷、至死不悟,何尝不是日日以泪洗心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