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红色'> 佛教与企业管理——六和精神.以人为本 (一)</font>

更新:2020-05-06 07:11:33

   佛教与企业管理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     因缘殊胜,二零一二年初,由中国佛教协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于当年四月在香港举行,本人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执行主席;会议主题定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回顾前两届论坛,首届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第二届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三届论坛皆以...

   佛教与企业管理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     因缘殊胜,二零一二年初,由中国佛教协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于当年四月在香港举行,本人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执行主席;会议主题定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回顾前两届论坛,首届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第二届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三届论坛皆以「和谐」为中轴而展开;由此可见,「和谐」是世界人士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样地,「和谐」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所在。
  二零一二年底,本人接受明德企业的邀请,到创办人陈其斌老先生佛山的工厂去参观,藉此因缘,为厂内高层管理人员开解「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论题──将佛法「六和敬」、「四摄」精神如何与当今企业管理相契合做一尝试,以期佛法智慧于社会、于企业管理产生启迪效力,使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现将当天讲话内容整理成文,愿与诸有缘交流、互研。     一、   信愿同行.以和为贵     佛教强调「六和」精神,这应该是对「和谐」最早的一种诠释,而时至今日,佛教「六和」精神仍然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谐」始终是佛法重要精神之一。佛法尤其强调心灵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力量在于我们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从内心发出追求和谐的愿望,从而达到自我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
  作为一个实践的宗教,佛教强调信、愿、行,学佛之人一定要深信、切愿、实行。如果没有信心,就不是真信;若不恳切地发愿,就没有真实的力量;可是愿虽然发了,若不实实在在地去做,亦不可能成就。所以,有了真信之后,必须要时时刻刻发心、发愿并实行。由此可见,发心发愿之重要;也就是说,佛教特重发心——一切愿行皆是从心出发;有心就有愿,有愿就必有行;信解并重,行愿相资,如此道业方得成办。
  据经典的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的僧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要如何统理,才能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因此,在佛教里头非常注重和谐僧团的建立;「六和敬」就是摄众的方法之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和尚」一词,正像出家人的身份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谦卑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
  《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1)身和共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事,(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即僧团中为求菩提,修梵行者,须为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大乘义章》卷十二则举出:(1)身业同,(2)口业同,(3)意业同,(4)同戒,(5)同施,(6)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     二、   生命管理.从心出发     这个「六和敬」的精神,不但可以运用于僧团管理上,而且更可运用于生活、社会各个层面,包括企业管理。这个企业管理,如何才能成功?必须从我们的「心」出发,「要管理别人之前,先学习如何管理好自己」,这是任何一种「管理学」的先决要件。「自我管理」是每个人一生的首要功课,透过自我管理,学习和自我对话,从而找到心灵的活水源头,让「管理」哲学不只可以发挥在企业里,更可运用于人生中。尤其面对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多元挑战,年轻的一代更要积极地「走出去」,藉此扩展国际视野,提升自我管理的层次。
  社会一般人士,常以营业额高低来评价一间公司的经营成效,但以佛法看来,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它的面向可以有很多元,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并不是将公司经营成「最赚钱的企业」,而是「最有活力的企业」,公司不一定要最会赚钱,但可以最热心公益、最能帮助社会上弱势社群为宗旨,从中让每位员工体认自己存在的人生价值,激发对生命的热情,在利己利人的过程中体验更高的生命意义。     三、   六和精神.企业管理     我们应如何将这六和精神,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这实在是非常的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见解、看法都不一样,怎样才能「和合」起来?
  「六和敬」的表述次序,佛教经典多以「身和同住」为先;然而,因为「见和」是僧众和合的基础,也就是说,僧众之间要有相同的思想、价值观,才能有和谐共处的根基;因此,我们首先要说「见和」──「见和同解」:
  这个「见」,就好像一间公司必须要有一个宗旨、一个目标,亦即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正确地运行并发展;当然其中还要有经营、管理的方法,以及市场调查、市场推广的实际知识与经验。刚才我来到工厂,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产品;生产这么多产品的工厂,而且还是一个上市公司,应该如何去规划及管理?所以就必须设立稳固的目标;我们做人有做人的目标,企业也要有企业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订立,就需要「见」,而且这个「见」,是集合众人的意见而成的,也就是说,是大家同意了的、一致的方向,这样和合而成的一个宗旨及目标,才能有凝聚力、创造力;否则的话,这个企业的组织就会松散。因此,企业经营必需要有内在的文化,这个文化就是整个公司的根本宗旨,由此而定出五年规划、十五年规划,乃至于一百年的规划;所以,企业的本质不单是追求利润,不单是追求有形的价值,还包括更多的无形价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凝聚力及创造力。因此在任何公司、集团或企业之中,必须以「见和同解」为首要的前提。
  当然了,每个员工背景不同、条件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这个社会或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所体现的都不一样,有人觉得赚钱是价值,有人觉得奉献是价值,这是本来就存在的事实。但是,在这「不同」之中,也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即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是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相一致的;亦即企业有好的发展,自身才能生存,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才能有机缘修养身心、提升人生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作为修养身心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以这样的心态在企业中自我历练,必能使我们身心受益、道德提升。     第二是「戒和同修」。在僧团之中,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大众因受持戒法而进退有节,仪礼有据,是故表现在外的行、住、坐、卧的威仪,皆是庄严有度。在企业管理之中,「戒」也就是制度,你想达到一个目标或一种成效,就必须通过制度来管理;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制度,如何将管理方式变得更人性化?这是一个高管人才必须具备的智慧;透过东、西方企管理论与经验的结合,相信必然能够达到上述的目的。     有了好的制度,还要人严格遵守执行。当年佛陀制定戒律就是针对僧团中出现的问题;僧人严格遵守戒律,才能和谐共处;佛陀涅槃前也嘱咐僧众要「以戒为师」,可见戒律之重要,它是维系僧团长期存在的关键所在,也是佛教存在两千多年的根本保障。     摘自网络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