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更新:2020-05-08 10:21:37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译文   佛弟子,初时为了脱生死,为求道出家为僧,后来受名、利染习,转为只图名闻利养,亲近国王百官,在其前说佛戒律,并指控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犯戒,仗彼威力,压迫自己同道,使无辜受罪,并用对待狱囚之法,兵奴之法束缚出家人,使其不得自由,俯首听命。如此做,犹如狮身之虫,自食狮子肉。狮子乃百兽之...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译文   佛弟子,初时为了脱生死,为求道出家为僧,后来受名、利染习,转为只图名闻利养,亲近国王百官,在其前说佛戒律,并指控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犯戒,仗彼威力,压迫自己同道,使无辜受罪,并用对待狱囚之法,兵奴之法束缚出家人,使其不得自由,俯首听命。如此做,犹如狮身之虫,自食狮子肉。狮子乃百兽之王,任何飞禽走兽,都不敢食其肉,只有狮子身上虫,方能吃其食。所以说,佛法是最完美无暇,非外道天魔所能破,惟自佛子自破佛法。因此,若受佛戒,就应像保护独子,侍奉父母一样,护持佛法,不可毁破。   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诽谤佛戒,如三百矛刺心,亦如干刀万杖打拍其身,痛难可受。他们宁愿自己入地狱,经历百劫千劫,受长远之苦,也不愿闻一句谤佛之声,何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戒了。无论自破戒,教人破戒,都毫无一丝孝顺三宝之心,若明知故为,犯轻垢罪。   以上九戒,应当敬心奉持,勿忘失也。   原典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①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注释   ①横舆:僧人若犯戒,依内典而治,是为直治,不依内典而治,名为横治。   译文   诸佛子,你们应受持这四十八轻戒,过去诸菩萨已受此戒,诵此戒,未来诸菩萨当受当诵,现在诸菩萨今受今诵。   诸佛子谛听,这十重四十八轻戒,是成佛之戒,成佛后亦不敢忘戒。是以,过去佛已诵,未来佛当诵,现在佛今诵。我释迦佛,亦如是半月半月诵。你们一切大众,不论是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以及一切既受菩萨戒者,都应受持读诵,解说戒相,书写戒卷,流通三世,展转流传,化化不绝。如此持戒清净,则能于清净心中,得见千佛;又得千佛授手提携,生生世世不堕恶道,不逢八难,常生人天道中,见佛闻法。   我释迦今在此道树下,略开过去七佛所说,一切众生,修因证果心地法戒(即十重四十八轻戒),汝等一切大众,应一心学此法戒,并欢心奉行,勿自怠惰。当然此处仅为略说,在大部中,<无相天王品>劝学文中,有更详细解说。这时,在会的诸菩萨,闻佛自诵这十重四十八轻戒,皆心心顶戴,喜跃受持,不敢忘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品毕。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他们都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菩提树下(其间共十处),为一切菩萨,及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复如是。   不仅如此,还为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中的一切众生,说一切佛心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属心,别则指三十二心),地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地,别则指十地)戒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戒,别指十重四十八轻戒),无量行愿藏(通亦收一切法,别指六度万行十大愿等),因果佛法常住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如佛性本源品等)。如是,一切诸佛所说,一切法藏已竟。   而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皆受持欢喜,一一奉行。佛说法度众生大略如此,若广开心地「相相」之义,在《梵网经·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详其所说。 明智之人的定力、慧性皆强,能持心地戒法,将来成佛无疑。且未成佛道时,已安然自获五种利益:一者,十方诸佛愍念,常为守护,使其进道无魔,得以绍隆佛种。二者,命临终时,得正见,见净土,心生欢喜,远离颠倒梦想,无恶境现前。三者,既生净土,自然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与菩萨为友。四者,一切功德具足,戒度悉成就。五者,从今向后,见自性戒体,福慧圆满。得此五种利,真是佛子。明智之人,当细细思量、体会此心地戒而修行。   凡夫计我、着有,不能信此无受而受,无持而持的清净戒法。二乘断空守寂,亦非下菩提种之处。欲使菩提心苗增长,使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于此心地戒中,发起无碍清净之慧,静观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不属生灭法,故不生亦不灭;它刹那无住,又万古恒如,故不常亦下断;它与万法类殊、相别,而又同体难分,故不一亦不异,迎之不知其所至,去之不知其所终,故不来亦不去。它既非生灭、断常、一异、去来,即是什么?唯是清净心。   此一心即是三十心、十地,及十重四十八轻戒之体,悟此本体,然后观察(即理方便)、持戒(即事方便),以庄严无上菩提。如此解慧,如此妙行,实非外道、小乘所能作,乃是大乘菩萨所应作,应当学的。当学四十地法门时,研真断惑有法可学,研穷惑尽无法可学。于此不生分别想,既不别有,亦不别无,方为中道第一义,亦称是大乘。而一切外道二乘戏论皆从此(中道第一义)而灭,一切诸佛智慧,无量功德,皆从此而生。所以诸佛子,若求中道无分别智,应用大勇精进力;对于诸佛净戒,必护持如明珠,勿使遭损染。   此大戒为三世菩萨所学,是本因地中所行处,亦是本师卢舍那佛常所称扬而赞叹。我亦随师如是说,且将随之而聚的无量功德,施与众生,以使大家共向一切诸佛种智。我愿凡闻此戒法者,能当下疾证无上菩提,迅速得到圆成佛果。   原典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①,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树下,略阴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②,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徽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③。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计我着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④。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净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⑤,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⑥。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⑦,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注释   ①八难:有两义,一指犯戒之果报(见四十八轻戒之第五戒注)。二是指八种苦难处:道路有毒蛇、恶虫之难,水有漂没之难,火有焚烧之难,贼有谋命夺财之难,病难,人难,非人难,王难。   ②三千学士:即指在会之菩萨。   ③因果佛性常住藏:由于佛性非因非果,而因果又不离佛性。所以大乘因,就是诸法实相;大乘果,亦为诸法实相。而且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因果亦皆常住。故言,通则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如〈佛本源品〉。智旭《梵网合注》卷七,二十九页。   ④下种处:这里指下菩提种处。   ⑤于学于无学:圣一法师注「不见有学相可得,亦不见无学相可得」。《梵网经菩萨戒浅说》二一九页。   ⑥摩诃衍:即大乘。   ⑦萨婆若:即一切智。一切智,即观万法皆空之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