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传--习禅22.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
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
【原 文】
释义存,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存生而鼻逆荤血。乳抱中,或闻钟盘,或见僧像,其容必动,以是别垂爱于膝下。九岁请出家,怒而未允。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为童侍焉。
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见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兴释氏,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然①而出。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剎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飖,云翔鸟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数百,咸莫测之。德山曰:“斯无阶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孰师已嗣德山。
累累而疑关,存拒而久之。则有行实者,始以存同而议曰:“我之道巍巍乎,法门围遶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崪以支圆碧,培塿以覛群青。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上艹下羊)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诚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将及之。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繇是柅*轮于无为,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斯则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若召。
干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交使驰恳,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请蜕浮华而来脱屣。
僖宗皇帝闻之,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効,得其实奏。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効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岁朔,遽然杖屦,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之,东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凡斋僧构剎,必请问焉。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则迎面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仅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闽王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饵之。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俗寿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巷无居人。闽王涟如出涕,且曰:“师其舍予,一何遽乎”! 遣子延稟躬祭奠之,复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余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筭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其庶几者,一曰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稜,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皆膺圣奖,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注 释
①□然:原指禾苗渐长貌,此指出众。
【译 文】
释义存,长庆二年(公元八二二年)生于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曾氏家。其家世代崇佛,清净安和。义存出生之后,对荤腥之物有本能的厌恶之感。还在襁褓之中,每闻到钟鼓之声,或见到僧侣佛像,必动容欢笑。
九岁请求出家,父母亲怒而未允,十二岁从父游蒲田玉润寺,有律师庆玄,道行高洁,义存一见他,就礼拜道:“我师也”。遂留在寺里给庆玄律师当童侍。
十七岁时正式落发为僧,拜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大师见而奇之,遂止住该寺。至宣宗中兴佛教时,他历游吴、楚、梁、宋、燕、秦诸地,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剎寺,之后,他又四处游化,各地名山大德,他相继游访。
后至武陵德山宣鉴处,颇受宣鉴之赏识,后承其法系。有徒数百,全不测
其道行之高深。
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后有行实者,对义存说:“我之道巍巍乎,法门环绕之所,应该认真选择。此地西南二百余里有一座山,峭拔万仞,到处是怪石古松,实是龟鹤幽栖之胜境。其山之巅,未冬先雪,盛夏却寒,实闽、越之胜地,虽武夷、霍童无以加之,以前从未有人去居住,正有待于我也,希望禅师到那裹去”。
是年七月,爬山越岭,几经跋涉,终于到了该山。一到那里,义存大为赞叹,道:“真是我等居住之好地方也”。第二天,晴空万里,烟霞飞动,于是在此构筑精舍,大弘禅法。行实又请名此山为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这是庚寅(公元八七○年)至于乙未(公元八七五年)的事。自此之后,义存在此山大弘禅法,山则因义存而闻名天下。天下之释子,不论华夏,趋之若骛。
干符年间,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等,常上山礼谒请益,但常来去匆匆,未能尽兴,遂再三恳请义存到他们府中,义存随缘前往。当时有内官把义存之宗风传至京城,称其禅法拔俗悟空,僖宗闻之,派翰林学士询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于是僖宗乃赐其“真觉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一件,由陈延效转授。
义存对这些身外之物并不看重,他受之若不受,衣之如不衣。在雪峰山住了一段时间后,辛亥年(公元八九一年)他又杖锡外游,众弟子问他欲往何方,他默不作答,后来诸弟子就跟随他到丹丘、四明等地游化,并弘法于军旅之中。
二年后,他由吴返闽,很受闽王之礼遇,凡构剎斋僧等,均请问于义存,并为其所在寺院增建寺舍,绘画佛像,铸造钟鼓等,以庄严其寺院,增多其徒众,并在王府附近为之建馆,经常请他来馆舍居住、弘法,他自己则经常去向他请益。
戊辰年(公元九○八年)示疾,闽王为他请来医生,医生授之以药,他说:“我并没有病,无须吃这些东西”。执意不吃药。后来作偈遗法子,致书予闽王。是年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水惨咽,其夜入灭,世寿八十七,僧腊五十九。于其月十五日立塔葬之。那一天,闽地之僧尼士庶,万人空巷,闽王更是悲恸涕零,曰:「法师何以就这样撇下我们呢?」派王子延稟亲自前去祭奠,并大建斋会,以酬众僧。
义存行化四十余年,四方僧人前去向他参学问法者不可胜数,每开法席,听者常不下千五百人。其法嗣弟子,一曰师备,后在玄沙一带弘法;二曰可休,后在越州洞岩修行;三曰智孚,聚徒于信州鹅湖;四曰惠稜,拥徒于泉州招庆;五曰神晏,止住于福州鼓山。而其众弟子中,以玄沙师备为著名,号宗一大师。由于众弟子之弘传,义存之禅法大扬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