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传--义解2.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
【原 文】
释普光,未知何许人也。明敏为性,爰择其木,请事三藏奘师。
勤恪之心,同列摩及。至于智解,可譬循环,闻少证多,奘师默许。末参传译,头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初,奘嫌古翻《俱舍》,义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译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记忆西印萨婆多师口义。
光因着《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如汉之有沲欤?
又尝随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厥功出乎裨赞也,时号大乘光。
观夫奘自贞观十九年创译,讫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总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笔受,或谓嘉光、普光也。
若验从辩机同参译务,即普光是也。
【译 文】
释普光,未详何许人也。自幼聪颖明敏,后师事玄奘法师,修学精勤,众莫之比,至于智解,更是异出群伦, 闻少证多,得玄奘默许。
后来参加译经,玄奘之许多译典,均是普任笔受,功莫大焉。
起初,玄奘嫌旧本《俱舍论》义多不全,他就用印度带回的梵本,重新翻译,译完之后,密授予普光。普因撰《俱舍论疏》三十卷详解之。一说此疏至圆晖时略为十卷。
又,他曾随玄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用力甚巨,功不可没,时称之为“大乘光”。
玄奘自贞观十九年开创译场,至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凡二十年,总出大小乘经律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中,十分七、八是 普光笔受,是玄奘译场中可与窥基比肩的最大功臣之一。
有说是嘉光和普光的功劳,但如果以随从辩机同样参与翻译工作来说的话,那就是普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