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传--义解1.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
【原 文】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
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
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羣儿弗类 ,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疎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揵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
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麤悍,那胜教诏”?
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佯而肯焉。
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①即贞观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疎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
至年十七,辽预缁林。及乎入法,奉勑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勑选聪慧颖脱者人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揵度②跋渠③,一览无差,宁劳再忆?
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
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检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
奘问之,封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
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辽为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④,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
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⑤,唯汝流通,他人则否”。
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
陟彼层峯,皆瑠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
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
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粱粟粒。
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问遇一老父,问乘何人。
对曰:“家属”。
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巵语矣。随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
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
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余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徧,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
大⑥和四年庚戌七年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
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
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注 释
①三车和尚: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出门则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食馔等,故有「三车和尚」之称。
②犍度:又作「犍度」、「建陀」、「干度」,指分类编纂于一处,相当于品或节。
③跋渠:又作「纳息」,即品、章、篇、部等。
④三支:即「三支作法」之略称,系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因、喻而成立因明论式。
⑤五性宗法:即「五种种性说」,法相唯识系把种性分成五种:㈠声闻乘种性,㈡缘觉乘种性,㈢如来乘种性,㈣不定种性,㈤无出世功德种性,认为有一类众生不具佛性:永远不能成佛,与性宗所立之「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说迥然有异。
⑥大:应为「太」之误,《东方年表》、《国译一切经》均载「太和」。
【译 文】
释窥基,字洪道,俗姓尉迟,陕西长安人。尉迟氏之祖先与后魏同时兴盛、崛起,称尉迟部,有如古代之诸侯国,入华以后则以部为姓。
魏平东将军说之六代孙孟都生于罗迦,隋时镇守代州一带,即窥基之祖辈。其父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鄂国公尉迟敬德则是窥基之伯父,《唐书》有传。其母裴氏夜梦月轮 ,因而有孕,及出世时,与众兄弟不尽相同,聪明异常,神悟超拔。
长大之后,有一次玄奘法师在田野上偶然看到他,见他眉清目秀,举止大方,便说:“不愧是将军之后代,若能度其出家,则佛法有寄矣”。
回想当年在印度时,曾于尼揵子处占得一吉卦,曰:“法师东归之后,将会有很杰出的弟子继承你的事业”。
于是,玄奘就登门造访窥基其父,希望能让窥基出家。其父曰:“我这个儿子甚是粗悍,那堪造就”?
玄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我不识”。其父终于同意了,但窥基本人却不愿意出家,经再三激励,虽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三个条件,即“一不断世间情欲,二不断荤食,三日过中仍可以吃东西”。玄奘本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精神,假装答应了他的要求。
起初,窥基出门时常有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食馔,故关中一带称之为“三车和尚”,此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的事。但据窥基于书之自序中曾说:“九岁时丧母,平时常感到很孤单,渐渐厌离世俗”。
如果此说合乎实际,则“三车和尚”的说法恐怕就言之太过了。
到十七岁时,才正式受度为玄奘弟子,开始时住在广福寺,后来皇上欲选一些聪颖学徒入大慈恩寺,他就被选送至大慈恩寺师事玄奘,从玄奘学天竺语及佛学义理等。
他修习刻苦,见解精到,见者都赞叹不已。一般的百十品之经典,他一览无差,过目成诵,二十五岁时,应诏参加译经,并讲解大小乘经论达三十余本。他精通经典,勤勤著述,造疏计达百部之多。
玄奘所译之《唯识论》,起初与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同受,或润色,或执笔,或检文,或纂义等,几年后,窥基提出要退出此译事,玄奘问其故,他说:“大家一起从事翻译,虽能得法门之糟粕,但失却玄源之纯粹,我不喜欢做这种杂糅性的工作,若独立完成,一者自己想法能够得到表达,再者有责任则自己承担”。
玄奘遂同意他之要求,请另外三个人退出此译事,交窥基独立完成。这乃是量材授任也。那一段时间,窥基随侍玄奘左右,随受随录,撰写所闻,玄奘常给他独自讲解唯识之学。
其时,西明寺有一圆测法师,亦是聪颖异常之辈,曾派人暗中偷听玄奘给窥基独自讲授的唯识之学,之后自己加以串通诠释。玄奘为窥基刚讲解完毕,圆测也在西明寺鸣钟集众,讲解起《唯识论》来了。
窥基知道此事后,很惭愧自己竟居其后,甚是惆怅。玄奘就勉励他说:“圆测虽造疏,通唯识之学,但不懂得因明理论”。于是就为窥基讲解陈那的因明理论。窥基精通了陈那的「三支作法」等新因明学说,纵横立破,述义命章,一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抗衡。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曰:玄奘为窥基独自讲解《瑜伽师地论》,又被圆测派人偷听先讲,玄奘就对窥基说:“他虽会《瑜伽论》,但‘五种种性说’我只传授给你,只有你能弘通,别的人则不行”。」
后来,窥基亲游五台山,登上太行山,在西河古佛寺中寄宿时,曾梦见自己身处于半山上,岩下有很多人叫苦连天,惨不忍闻。
登上山顶后,见到处都是琉璃色,可遍览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传来叫声,曰:“住住!咄! 基公不合到此”。
过后,两天童自城中出来,问他道:“你见到山下之罪苦众生吗”?
窥基答道:“我只听到声音但未见其形”。
童子遂给了他一把剑,说:“剖腹则可见矣”。窥基遂拿剑剖腹,腹一打开,有两道亮光直映山下,看见许多人在下面遭受极苦,其时两童子又进城去了,拿出二捆纸和笔给他。到天亮时,窥基忆想昨晚所梦,惊异不已。
第二天夜里,寺中有一道光,很久都不失灭,循着亮光找去,得到一本《弥勒上生经》。联想昨晚所梦,料是弥勒菩萨令我造疏弘通,遂提起笔,却见笔端掉下了几粒舍利,有含桃那么大,呈红色,随后又掉下几粒舍利,状如黄粱粟粒。
还有一种说法,曰:窥基到太原传法时,有三车相随,前乘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等。在路上碰到一位老父,问他车中所乘何人。
窥基答道:“是家眷”。
老父曰:“你对佛法很精通,但却携带家眷,恐与佛法不相称”!窥基听后,顿悔前非,爽然独往。有说此老父乃文殊菩萨之化身。这些都是外界的传说。窥基跟随玄奘在玉华宫翻译经典时,若有三车,又安放于何处呢?
窥基随处弘法,利益羣生。东行至博陵,有人请他讲解《法华经》,遂造《法华经疏》,等他回到本寺后,常与以前一起从事翻译的道友交游,多次会见道宣律师。
于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患疾,至十一月十三日入寂于长安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法腊未详。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弟子哀悼,葬礼隆重,僧俗二界送葬者满山遍野。
窥基生前精进不懈,曾造弥勒像,对着像每日诵一遍《菩萨戒》,表示愿生兜率内院。又于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
其弟子对他很崇敬,视之如玄奘法师。大和四年(公元八三○年)七月,迁塔至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移棺时见基齿四十余颗不断如玉,有说此乃是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后来,中国
佛教界多称窥基为“百部疏主”。但窥基其人,相貌魁梧,有桓赳之气,而心地慈善,诲人不倦。
至于窥基之名讳,各书记载不尽相同,《慈恩传》中称:“玄奘法师于龙朔三年(公元六六三年)在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皇上制序”。
此处称之为「灵基」;而《开元释教录》又称之为“窥基”,或称之为“大乘基”,今海内僧俗二界多称之为“慈恩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