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传--译经2.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

更新:2020-05-06 11:14:38

   宋高僧传--译经2.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   【原 文】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①人也,华言光明,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父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   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楗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殖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  ...

   宋高僧传--译经2.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
  【原 文】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①人也,华言光明,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父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
  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楗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殖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
  洎登戒法,徧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余年全通三藏。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躶人等二十余国。闻脂那②佛法崇盛,泛舶而来,以多难故,累岁方至。
  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勑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罗③灌项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
  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城士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
  求观其处,日千万人,斯乃坛法之神验也。于时帝留心玄牝④,未重空门,所司希旨,奏外国蕃僧遣令归国,行有日矣。侍者闻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勑,吾终不去”。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帝大惊,下手诏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锺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勑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绘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勑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呪之。
  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勑诣琰摩王⑤。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遗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闲,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凡先觉多此类也。
  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经论戒律秘呪余书,随问剖陈,如钟虚受。有登其门者,智一觌其面:水不忘焉。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自开元七年,始届番禺,渐来神甸,广敷密藏,建曼拏罗,依法制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尚斯教,数就谘询,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一行自立坛灌项,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请译流通。
  十一年,奉勑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稟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遶七币,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奏举,勑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
  注 释
  ①摩赖耶国:又作「麻离拔」、「没来国」、「八罗孛国」等,印度古国名,今印度半岛西南马拉巴尔一带。
  ②脂那:即支那,指中国。
  ③曼拏罗:又作「蔓陀罗」、「漫荼罗」等,意译为坛,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画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坛。
  ④玄牝:《老子》语:「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此指老庄学说及道教。
  ⑤琰摩王:阎摩王,梵名Yama-raja,又称阎罗王、琰魔王。略称阎罗、阎王、死王。为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
  【译 文】
  释跋日罗菩提,汉地称为金刚智,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今印度半岛西南马拉马尔一带)人。此国汉语叫光明国,位于观音圣地补陀落伽山附近。其父是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金刚智幼年时,就能日诵万言,且能终身不忘。
  十六岁时,就通晓佛理。他不满意尼楗子的学说,遂削发出家,此乃过去世所植善缘之结果。后来随其师父到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经论。自从受戒之后,遍受十八部律,又到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多年时间内,他就精通三藏。之后,又到斯里兰卡国去游学,登楞伽山,并游化于佛誓、躶人等二十余国。
  听说中国佛法隆盛,遂随船来东土,一路上历尽艰辛,颇费时日,先后花了几年时间才来到中土。
  唐开元己未年(公元七一九年)到达广州,皇上下敕迎他住止于慈恩寺,不久又移居大荐福寺。他每到一个寺院,必建大曼陀罗灌顶道场,化度四众弟子。其时,大智、大慧二禅师及不空三藏等,都对他执弟子礼。后来,随皇上到了洛阳。
  抵达洛阳那一年,自正月至五月,连续干旱,滴水不降,虽做了很多祈雨之祭祀,但均无灵验。朝廷乃下诏让金刚智结坛祈雨。金刚智就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其住处起坛,并亲自绘画七俱胝菩萨像,定下开光日期,并说至开光之后,就能下雨。皇帝特派遣一行禅师配合他。
  至第七天,烈日炎炎,天无片云,午后,顿起西北风,风势极大,一时间飞瓦拔树,过后,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万众欢呼。而在他结坛之处,屋顶被雷击穿一个大洞,地上洪水滔滔,一直涌到道场。京城的民众都说:“这个洞是金刚智捕获的那条龙,当时从屋顶飞出去时留下的”。
  这种说法一传开,每日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想去观看此洞。当时,皇帝爱好道家及道教学说,对佛教并不很重视,曾听从官员之所奏,下敕把西域僧人遣送回国。侍者把这事转告金刚智,金刚智说:“我是印度僧人,并非西域之僧人,因而不是朝廷所要遣返的对象,我不打算回去”。过了几天,忽然传令要将他送到雁门关一带去,他遂向皇上告辞,皇上一听,大吃一惊,遂亲下手诏把他留在京城。
  其时,第二十五公主很受皇上的宠爱,不料染上重疾,久治无效,皇上遂把她移至咸宜外馆居住,有十天时间,公主均闭目不能语,皇帝又敕令金刚智授之戒法,此乃断定公主已无救药,所以才有此敕令。
  金刚智奉敕至公主住处后,遂在宫中选了二名七岁女子,用红绸子缠住其面,让她们卧于地上,又使牛仙童写敕书一纸,在她之住所焚烧,金刚智又念动咒语真言,二女子竟然默默记住了,不漏一个字。
  金刚智又入定,以不思议力令二女子拿着敕书至阎魔王那里去,过了一会儿,阎魔王令公主已故之褓姆刘氏随二女子把公主之灵魂护送回来,于是公主马上就坐了起来,开口说话,言语如常。皇帝听到此事,连侍卫也没带,就直奔公主住处。公主对父王说:“定数已难改变,此次回来,只是再睹一次圣颜而已”。再过半天时间,就逝世了。自此之后,皇帝对金刚智更加崇敬。
  又,当时宫中有一武贵妃,皇上对她之宠爱超过其它任何一个妃子,平日身体也没多大毛病,但金刚智却请她赶快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当时身体还很好之河东郡王也于毗卢遮那塔中绘画菩萨像,并对门人说:“此二人已不久于人世了”。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二人果真相继而亡。其先知先觉,多类此。
  金刚智于事理很通达,所言之事都很灵验,于经论戒律咒术秘籍,亦都很精通,有登其门者,金刚智一睹其面,即能永记不忘。此外,他喜怒不形于色,为人深不可测,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十分佩服、赞叹。
  自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初抵广东番禺,后逐渐游访各地,广传密教经典,建了很多曼陀罗,如法的完成,也都颇有灵异祥瑞之兆。沙门一行钦尚其学,曾多次向他请益求教,金刚智一一传授于他,无所保留。
  一行后来自立坛灌顶,传弘其法,并请金刚智把这部经典翻译出来,以流通济众。开元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译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担任译语之职,嵩岳沙门温古任笔受。
  开元十八年,又于大荐福寺译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担任译语之职,僧一行任笔受,删缀成文。凡发现旧译本中有缺少章句者,即给予补足。金刚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灵验,密法的流行亦最广。
  洛阳、长安一带,不论在家出家,从其受学者甚众。开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左右,金刚智在洛阳广福寺对门人说:“月圆之时,我当去矣”。
  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币后退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所译佛典,咐嘱过后,寂然而化,世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河南龙门伊川之右,门人为他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三藏上奏朝廷,皇上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向来对他十分崇敬,为之撰写碑文,记其德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