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僧传--习禅6.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更新:2020-05-06 10:04:38

   唐高僧传--习禅6.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原 文】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义兴(1)人也。祖世避地东瓯(2),因而不返,今为临海之章安(3)焉。父夭早亡,母亲鞠养,生甫二月,孩(4)而欲名,思审物类(5),未知所目(6)。母夜称佛法僧名,顶仍口斅,音句清辩,同共惊异。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

   唐高僧传--习禅6.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原 文】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义兴(1)人也。祖世避地东瓯(2),因而不返,今为临海之章安(3)焉。父夭早亡,母亲鞠养,生甫二月,孩(4)而欲名,思审物类(5),未知所目(6)。母夜称佛法僧名,顶仍口斅,音句清辩,同共惊异。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字。即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日进文词,玄儒并骛,清藻才绮,即誉当时。年登二十,进具(7)奉仪,德瓶(8)油钵弥所留思。洎拯师厌世,沐道天台,承习定纲,罔有亏绪。
  陈至德元年,从智顗禅主出居光宅,研绎观门,频蒙印可。逮陈氏失驭,随师上江,胜地名山,尽皆游憩,三宫庐阜,九向衡峰,无不蹑迹依迎,访问遗逸。后届荆部停玉泉寺,传法转化教敷西楚。
  开皇十一年,晋王作镇扬州,陪从智者戾止邗沟(9),居禅众寺,为法上将,日讨幽求。俄随智者,东旋止于台岳。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跨朗笼基超于云印,方集奔随负箧屯涌。有吉藏法师,兴皇入室,嘉祥结肆独擅浙东,闻心道胜,意之未许,求借义记,寻阅浅深,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因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宏演。
  至十七年,智者现疾,瞻侍晓夕艰劬尽心。爰及灭度亲承遗旨,乃奉留书并诸信物,哀泣跪授。晋王乃五体投地,悲泪顶受,事遵宾礼(10),情教法亲。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前峰佛陇寺号修禅。在陈之日,智者初达,陇南十里,地曰丹邱,经行平正,瞻望显博。智者标基刊木,欲建道场,未果心期,故遗嘱斯在。王人入谷,即事修营,置臬引绳,一依旧旨。
  仁寿元年,晋王入嗣,来巡本国,万里川途,人野(11)毕庆。顶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出山参贺,遂蒙引见,慰问重迭,酬对如响,言无失厝,臣主荣叹。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寺,施物三千段,毡三百领。又设千僧斋(12),寺庙台殿更加修缉。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松竹之岭奄同画锦,斯实海西之壮观也。远符智者之言,具如彼传。
  仁寿二年,下令延请云:“夏序炎赫,道体休宜,禅悦资神,故多佳致。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禅师既是大师高足,法门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华经疏》,随便入京也。伫迟来仪,书不尽意”。顶持衣负锡,高步入京,至夏阐宏,副君欣载,每至深契,无不申请。
  并随问接对,周统云籍,后遣信送还,(左贝右亲)遗隆倍。(《国清百录》云:大业元年,敕江阳名僧云:“昔为智者创寺,因山为称,号曰天台。今须立名,经论之内,有何胜目,可各述所怀,胺自详择”。僧智操奏:“天台大师悬记云:‘寺若成,国则明’。” 敕云:“此是我师之灵瑞,合扁云国清”。敕取大牙殿牓,填以雌黄,书以大篆,遣内史通事舍人卢政方送安寺门。又为寺造四周土墙,及给废寺水田。又劝王宏,施肥田良地,以充基业。)
  大业七年,治兵涿野,亲总元戎,将欲荡一东夷,用清殳轨,因问左右备叙轩皇。先壮阪泉之戳暴,后叹峒山之问道,追思智者,感慕动容。下敕迎顶远至行所,引见天扆,叙以同学之欢。又遣侍郎吴旻送还台寺。尔后王人继至,房无虚月。
  顶纵怀邱壑,绝迹世累,定慧两修,语默双化。乃有名僧大德,近域远方,希覩三观十如,及心尘使性,并拜首投身,请祈天鼓,皆疏沦情性,澡雪胸襟,三业(13)屡增,二严(14)无尽。忽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房,春秋七十有二。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而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佛入灭日,香烟若云’。汝多烧香,吾将去矣”。因伸遗诫,词理妙切,门人众侣瞻仰涕零。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发口三称阿弥陀佛,低身就卧,累手当心,色貌欢愉,奄然而逝,举体柔软,顶暖经日。
  尝有同学智晞,顗之亲度,清亮(15)有名,先以贞观元年卒。临终云:“吾生兜率天矣,见先师智者,宝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独空,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焚香验旨,即慈尊降迎,计岁论期,审唏不缪矣。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远近奔号,諠震林谷。
  初顶化流嚣俗,神用宏方。村人于法龙,去山三十余里,染患将绝众治不愈,其子奔驰入山祈救。顶为转《法华经》,焚梅檀香,疾者虽远,乃闻檀香入鼻,应时痊复。又,乐安南岭地曰安洲,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
  ,顶留连爱翫,顾而誓曰:“若使斯地夷坦,当来此讲经”。曾未浃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镜,顶以感相显不违愿,仍讲《法华》、《金光明》二部,用酬灵意。尝于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值海贼上抄,道俗奔委,顶方挝钟就讲,颜无慑惧,贼徒麾旛诣寺,忽见兵旗耀目,持弓执戟,人皆丈余,雄悍奋发,羣覩惊遽,一时退散。常于佛陇,讲暇携引学徒,累石为塔,别须二片用构塔门。弟子光英,先以车运一石,咸疑厚大,更欲旁求,复劳人力,顶举杖聊撝,前所运石飒然惊裂,遂折为两段,厚薄等均,用施塔户,宛如旧契。若斯灵应其相实多。
  自顶受业天台,台又禀道衡岳,思顗三世,宗归莫二。若观若讲,常依《法华》。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及说圆顿止观(16)、四念等法门,共遍不少。且智者辩才,云行雨施(17),或同天网,乍拟璎珞,能持能领,唯顶一人。其私记智者词旨,及自制义记,并杂文等题目,并勒于碑阴。弟子光英,后生标俊,优柔教义,与国清寺众,佥共纪其行,树其碑于寺之门。常州宏善寺沙门法宣为文,其词甚丽,见于别集。
  注 释
  (1)义兴:今江苏宜兴。
  (2)东瓯:古县名,在今浙江永嘉县西南。
  (3)临海之章安:今浙江临海。
  (4)孩:小儿笑也。咳之古字。《说文》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
  (5)物类:物之种类,又同种类之物,又万物之称。
  (6)目:称也、言也。
  (7)进具:进一步受具足戒之意。即指出家者受具足戒。
  (8)德瓶:又作贤瓶。以瓶中能出心所欲求之物,故引喻能生善福。密教中,则以贤瓶为地神之三昧耶形,又于其中盛香、药等,布置于修法坛上。又此瓶中藏有种种宝,犹如大地埋藏诸种之财宝。
  (9)邗沟:又称邗江,即自扬州西北去淮安县北部入淮之运河。
  (10)宾礼:古五礼之一,宾见之礼也。
  (11)人野:贵人与野人,即指贵贱。
  (12)千僧斋:又称千僧会、千僧供养,即同时供养一千名僧侣之法会。
  (13)三业:身、口、意三业。
  (14)二严:二种庄严:智慧庄严、福德庄严。
  (15)清亮:一谓人心性清明,二称音声清爽宏亮。
  (16)圆顿止观:略称「圆顿观」,与「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并称三种止观。「圆顿止观」的特点是,不渐次修行,而直观诸法之实相。
  (17)云行雨施:云流于空而落雨,谓施恩泽于万物。
  【译 文】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自其祖父一辈起,避难移居东瓯(今浙江永嘉县南),从此定居该地,即现在之临海章安(即今之浙江临海)。幼年时父亲就亡故了,由其母亲哺育、抚养。刚出生二个月时,就游视著东西,笑而欲说,却不知他说什么。母亲在夜
  里称呼佛法僧的名号,他就牙牙学舌,音句清晰,大家全感到很是诧异。就把此事告知摄静寺慧拯法师,法师闻而叹道:「此子非凡。」以即「非凡」为字。七岁时便投拜慧拯,成为其弟子。他学习勤奋,玄学儒学的典籍都读,才华出众,在家乡已稍有名气。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对佛教十分爱好。自从慧拯法师谢世之后,往天台参学,修习禅定,坚持不懈。
  陈至德元年(公元五八三年)随智顗禅师出居光宅寺,教习教观,频频得到智顗禅师之印可。陈灭亡后,随智顗禅师四处游学、弘法,各地名胜,无不涉足,四方大德,多曾参谒。后来到荆州玉泉寺,传法游化,迹遍西楚。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晋王杨广镇守扬州,陪同智者大师止住于禅众寺,是智顗门下一员法上将。后来又随智顗到了天台山,辅助智顗弘法、讲经。晚年居称心精舍,讲说《法华经》,剖析精密,有过先贤,四方学者云集。其时有一位吉藏法师,于兴皇出家,后在嘉祥寺大弘佛法,独步浙东,对于天台教观甚表推崇,遂遣散门人,前往天台研习《法华》,并发愿弘扬演说此经。
  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患病期间,灌顶侍候左右,亲伺汤药,无微不至。智者入灭后,亲承遗旨,哀泣跪受遗书遗物,后转予晋王。晋王五体投地,悲泣顶受,事遵宾见之礼,情敦有如法亲。后晋王派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灌顶回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亦即晋代昙光、道猷之故址。前峰佛陇寺号修禅。
  在陈朝时,智者来到天台,此地称“丹邱”,地势平正,视野广阔。于是在陇南整地植树,准备在此建立道场,但心愿未了即入灭西归了。晋王遵照智顗之遗嘱,在此地建起了国清寺。
  隋仁寿元年(公元六○一年)晋王继承皇位,经万里川途的跋涉来到国清寺,四海同庆。灌顶以晋王登位及山寺建成二事入朝参贺,蒙炀帝亲自接见,慰问频频,礼遇有加,灌顶应酬接对,言谈举止,落落大方,甚得炀帝之赞赏。事完之后,又派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他回山,赐绢布等三千段,毡三百领。又设千僧斋,对山中之寺院殿宇重加修饰,使得天台山国清寺变得更为堂皇、壮观,一如智者之所预言。
  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炀帝又致书灌顶,曰:“现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愿禅师道体安康,禅观精进。最近令慧日道场之庄、论二法师讲解《维摩诘经》,讲席中多是用智者大师之义疏判释经文,禅师既是智者大师之高足,天台教观之所寄托,故欲延请禅师前来参加讲经盛会,请务必莅临是盼。来时请把智者大师之《法华经疏》一并带来。热切地等着禅师的光临。书不尽意”。
  灌顶遂持钵负锡,高步入京。在讲席中,每遇有高深之处,无不咨询于他。灌顶则广征博引,应接自如,使与会者得益匪浅。讲席完毕,又派人送他回山,馈赠又极丰盛。(据《国清百录》记载:“大业元年,隋炀帝曾下敕江阳名僧云:过去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立寺院,因山命名,称为天台;现在须命一正式名称,未知经论之内,有何美名佳语,诸位可各述己见,我最后定夺”。
  僧智操曰:“智者大师曾悬记云:‘寺若成,国则明’”。炀帝遂下敕云:“此是大师之灵瑞,就称之为国清寺”。并令人用大匾,书上雌黄之大篆字,派内史通事舍人卢政方送去天台山,安于寺院大门上。并为国清寺建造了四周围墙,并给废寺水田。更令王宏赠许多良田给寺里,以充基业。)
  大业七年,隋炀帝屯兵涿野,准备征讨东方诸族,遂叙历代先皇之业绩,并陈阪泉之戮暴、峒山之问道,而当他追思至智者时,感叹动容。下敕迎灌顶至其行所,并随即会见了他,称之为同学。事后,又派吴旻送他回天台。后来又常常驾临天台。
  灌顶身居丘壑,绝迹世间,定慧兼修,语默双化,四方的名僧大德,纷纷前去向他问道参学,声誉曾盛极一时。凡是想了解天台三观、十如是,及心尘者,皆来归投灌顶,祈请开智慧。忽然于唐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二。起初,他只患轻疾时,无论用什么药,皆满室有异香。
  临终时对弟子说:“《弥勒经》说:‘佛入灭曰,香烟若云’。你们多烧香,我将去矣”。遂留下遗嘱,言词真切动人,门人瞻仰,无不涕零。忽然间他自己起来合掌端坐,如有所敬,口中三称阿弥陀佛,后低身就卧,把手抬至胸口处,表情愉悦,奄然而逝。死后好长一段时间,身体轻软,头顶仍有微暖。
  曾有同学智晞,乃智顗亲度弟子,以心性清明而驰名,卒于贞观元年。临终时,他对弟子说:“我当往生兜率天,去见先师智者大师。那里的宝座上已经都有人,只剩下一个空位,据说我死后六年,灌顶法师上生到这里说法,此即是其座位”。说完之后,他即焚香入灭,其月九日,葬于寺之南山,远近奔号,震动山林。六年之后,灌顶果然谢世。计算时间,智晞之言不谬矣。
  灌顶化兼道俗,颇有神通。当地村人于法龙,其家离山寺三十余里,曾患重病,百般医治,均无见效,已经濒临死亡,其子赶快奔赴寺院,祈请灌顶救治。灌顶遂为之诵《法华经》焚香,祈福禳灾。
  于家离寺虽远,但其时即闻到栴檀香,疾病很快痊愈。又,乐安南岭一带称为安洲,树木青翠,溪水清澈,灌顶很喜欢这个地方,曾立誓曰:“若能使这一带变成平地,我当来这里讲经”。没过多久时间,果然白沙遍涌,平坦如镜,灌顶视此乃因其誓言所感,遂不负前誓,到此地讲《法华经》及《金光明经》,以酬灵应。
  他曾经在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正好碰上海盗来犯,道俗奔逃,灌顶仍撞钟开讲,面无惧色。海盗到了寺院,忽然见兵旗林立,有许多军士持弓执戟,人皆有一丈多高,个个彪悍异常,群贼都大吃一惊,俱皆逃离。他又曾率领学徒在佛陇累石为塔,其时需要有二片巨石做塔门。弟子光英用车运来一块大石,大家都认为石块太大,应该另找其它的石块做门。灌顶遂举起锡杖,朝石块一劈,该石即时破为二片,不大不小,正好做塔门。类似这样的事,举不胜举。
  灌顶受业于智者大师,智者又受业于南岳慧思。自慧思、智者至灌顶三世,称雄于当时佛教界。他们既讲经又修禅观,但多依《法华经》。此外,又常讲《涅槃经》、《金光明经》、《维摩诘经》等,所弘者最重圆顿止观及四念等法门。
  智者大师,一代宗匠其辩才,如云行雨施,或如同天网,又像璎珞般珍贵,而能承继其教观和事业者,只有灌顶一人。智者之讲述、义记及杂文等,多经灌顶之手。他的弟子光英及国清寺僧众,树其碑于寺门,并记其行状。常州宏善寺沙门法宣撰写了铭文,文词甚丽,另见别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