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僧传--习禅2.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

更新:2020-05-06 09:59:35

   唐高僧传--习禅2.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   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   【原 文】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疎朋,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宏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   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

   唐高僧传--习禅2.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


  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
  【原 文】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疎朋,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宏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
  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
  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人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
  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磨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语,卷流于世。
  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
  【译 文】
  菩提达磨,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从小聪颖机敏,悟性超人,立志弘扬大乘。后精通定学,造诣高深。因可怜此边地但以法相引导,南北朝时从海路来到中土,先抵广州,后到金陵,曾与梁武帝谈论佛法,因不投缘,遂渡江至北魏。所到之处,都向人传授禅法定学。当时中国佛教界,盛行讲经说法,听说达磨传授禅法定学,都颇感诧异,并屡遭讥讽。
  当时有两个沙门,一叫道育,一叫慧可,虽是年轻后学,但锐志大乘,爱好禅法,自从遇到达磨后,知道碰到良师,遂师事之。在四、五年的时间内,他们跟随左右,诚心侍候,达磨感其真诚,遂授以大乘安心之法:安心(理入)、发行(行入)、顺物、方便。并对他们说,佛法虽然浩瀚广博,但最根本的有两种:一曰“理入”、一曰“行入”。
  藉教悟宗,深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由于客尘烦恼所障碍,不能洞见佛性。舍伪归真,凝住壁观,则无自无他,凡圣等同,坚住不移,更不随于他教,此即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就是“理入”。
  所谓“行入”者,主要是教法的实践,万行皆容摄其中。
  其中有“四行”:一曰“报怨行”,亦即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应当把它看成是自己过去世舍本逐末,多起爱憎诸恶业所致,现在世虽然无做恶业,但因过去世之恶业报应,遂有眼前诸苦,因之现在甘心忍受各种苦难,毫无怨恨之意。此正如经上所说的:“蒙受苦难,却能处之泰然,皆因了达三世因缘果报”。此心生起时,即能与理相应,体冤而能进道也。
  二曰“随缘行”,亦即众生本来无我,皆由昔业所致,一切苦乐,皆从缘生。纵有荣誉胜报等事,也都是过去世诸善业,今日方才得受。缘尽之后,一切还归于无,何喜之有?一切荣辱得失,皆任运随缘,心无增减,八风不动于心,举止合乎于道,这就是“随缘行”。
  三曰“无所求行”,亦即世俗之人,长期执迷不悟,处处贪求执着,此即是“求”。修道之人,能体悟真理,与世俗之人相反,安心于无为,此即是"无所求“。一味追求执着,因三界皆苦,岂能有乐?因此经云:“有所贪求的人,必苦难不断;无所贪求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法乐”。
  四曰“称法行”,亦即性净之理。此法空而无相,无染无着,修道之人,应当称法而行,不染不着,自利利他,此为“称法行”。达磨在汉地大弘此法,识真之上,纷纷归依信奉之,记录其言语,流行于世。
  菩提达磨自称一百五十多岁,以游化弘法为务,后不知所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