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僧传--译经5.隋东都洛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

更新:2020-05-06 09:54:44

   唐高僧传--译经5.隋东都洛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   隋东都洛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   【原 文】   达摩笈多,此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啰(1)国人也。剎帝利种,姓弊耶伽罗,此云虎氏。   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   年二十三,往中贤豆界鞬拏究拨阇城(2),此云耳出,于究牟地,谓黄色花。因花园以得名也...

   唐高僧传--译经5.隋东都洛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


  隋东都洛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
  【原 文】
  达摩笈多,此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啰(1)国人也。剎帝利种,姓弊耶伽罗,此云虎氏。
  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
  年二十三,往中贤豆界鞬拏究拨阇城(2),此云耳出,于究牟地,谓黄色花。因花园以得名也。僧伽啰摩,此云众园,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笈多受具足后,仍住三年,就师学问。师之所得,略窥户牖,后以普照师为咤迦国王所请,从师至彼,经停一载。
  师还本国,笈多更留四年,住于提婆鼻何啰,此云天游也。天谓国王,游谓僧处,其所王立,故名天游。旧以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谓司也,廷也,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世依字解,招谓招引,提谓提携,并浪语也。此乃西言耳,正音云招鬬提奢,此云四方,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闻见倍多。此路商人颇至于彼,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旧名真丹、震旦者,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初虽传述,不甚明信,未作来心,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遂往迦臂施国,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笈多遂将四伴,于国城中二年停止,遍历诸寺,备观所学。远游之心,尚未宁处。
  其国乃是北路之会,雪山北阴,商旅咸凑其境。于商客所,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同侣一心,属意来此。非惟观其风化,愿在利物弘经。便踰雪山西足,薄佉罗国(3)、波多叉拏国(4)、达摩悉须多国(5)。
  此诸国中,并不久住,足知风土、诸寺仪式。又至渴罗盘陀国,留停一年,未多开导,又至沙勒国(6),同伴一人,复还本邑,余有三人,停在王寺,谓沙勒王之所造也。经住两载,仍为彼僧讲《念破论》,有二千偈,旨明三印,多破外道。又为讲《如实论》,亦二千偈,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
  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为彼僧讲释前论。
  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笈多系心东夏,无志潜停,密将一僧,闲行至乌耆国(7),在阿囒拏寺,讲通前论。
  又经二年,渐至高昌(8),客游诸寺。其国僧侣,多学汉言。虽停二年,无所宣述。
  又至伊吾,便停一载,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呪。夜雨忽降,身心充悦,寻还本途,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乃任前行,遂达于瓜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殁,独顾单行,届斯胜地。静言思之,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城,处之名寺,供给丰渥,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淹,华言略悉,又奉别敕令就翻经,移住兴善。
  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登即下征笈多并诸学士,并预集焉。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
  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梵本新经一时斯断,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始于开皇中岁,经至大业末年,二十八载,所翻经论七部,合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见唐贞观《内典录》。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9)。
  注 释
  (1)罗啰:又作啰啰(《宋史?天竺传》)、来来(《元史?马八儿等国传》)、瞿折罗(《西域图志》)、胡茶辣(《诸蕃志》),今印度西海岸北部之古吉拉特地区。
  (2)鞬拏究拨阇城:又作羯若鞠阇国,意译为曲女城。印度古国名,在今印度西北伽河支流迦利河东岸之卡娜齐。
  (3)薄住罗国:又作缚喝(《大唐西域记》)、缚喝罗(《玄恩寺传》)、缚渴罗(《求法高僧传》)、班城(《西游记》)等,即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沙里夫以西之巴尔赫。
  (4)波多叉拏国:又作钵铎创那(《大唐西域记》)、钵创那(《慈恩寺传》)、拨特山(《新唐书?地理志》)、蒲特山(《往五天竺传》),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5)达摩悉须多国:又作休密(《后汉书》)、钵和(《洛阳伽蓝记》)、达摩悉铁帝(《大唐西域记》)等,今阿富汗东北境之瓦汉。
  (6)沙勒国:又作疏勒(《两汉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竭叉(《佛国记》》、佉沙(《大唐西域记》),今新疆疏勒县。
  (7)乌耆国:又作焉耆(《两汉书》、《晋书》、《魏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左亻右乌)夷(《佛国记》)、焉夷(《一切经音义》)等,今新疆焉耆县。
  (8)高昌:西域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内。
  (9)洛汭:洛水,即河流会合或弯曲处。洛汭,即洛水入黄河处。
  【译 文】
  达摩笈多,汉语称法密,本南印度罗啰国人,剎帝利种姓,俗姓弊耶伽罗,汉语称虎氏。本有兄弟四人,达摩笈多是长子,父母出于疼爱,不让他出家,但他酷爱佛法,很想离俗出家。
  二十三岁时前往中印度界鞑拏究拨阇城(汉语称“耳出”)究牟地(指“黄色花”,因花园而得名。)僧伽啰摩(汉语称“众园”,旧称“僧伽蓝”,都是音误。)之一寺院,并在该寺披剃出家,改名法密。年二十五岁时方受具足戒。
  笈多受具足戒后,仍在该寺住了三年,从师学法。师父之学问,他已略窥大概。
  后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他跟从师父一同前往。在那里逗留了一年后,其师返回本国,笈多又在那里待了四年,住在提婆鼻何啰,汉语称天游。
  天指国王,游指僧处,此处为国王所立,故称天游。过去亦称为寺。
  寺乃此地公院之名称,亦称为司、廷、招提等,都是音讹所致。
  世俗从字面上去解释,招谓招引,提谓提携。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此乃梵音,正音称招鬬提奢,汉语称为四方,指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
  笈多游历了许多国家和寺院,见闻广博,此路的商人常有与他来往,并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旧名真丹、震旦者,都不是正音,其时没有相应之名称,只知道是神州之总名。
  起初虽有所听闻,但并未深信,故不敢冒然前往,只因志在游方弘法,情无所系,遂六人结伴,先往迦臂施国,并在该国逗留,住于王寺,在迦臂施国期间,笈多就带着其中四个人,在该国都城中待了二年,遍历诸寺,游学参访。但其远游中土之心仍未止息。
  迦臂施国处于旧时丝绸之路北路之会合处,在雪山之北面,商旅往来甚多,他于客店中,也听说支那大国,三宝隆盛。
  与他同行的各位,也都有前往中土之愿望。
  他们不但想来此地观赏风土人情,更借此利物弘经。便从西面跨越雪山,途经薄佉罗国、波多叉拏国、达摩悉须多国。都不曾在这些国家中多停留,只是观览该国的一些风土人情、诸寺仪式。
  又到渴罗盘陀停留了一年,之后,又前往沙勒国。同行中一人,就返回故里了,其余三人在该国之王寺中止住,此寺乃沙勒国国王所造。
  他们在那里住了二年,为该寺僧人讲解《念破论》。
  此论有二千偈,主要阐述三法印及破外道。
  又为该寺僧人讲解《如实论》。此论亦有二千偈,归约其旨趣,主要是彰述世间论义之法。
  后来,一行人又到了龟兹国,亦住在王寺中,又住了二年,仍然为该地僧人讲解前二论。
  龟兹国国王爱好大乘,听他们说法,颇多得益,因此很想把他们留在龟兹。但笈多向往中土,无意久留,就在某一天悄悄带着一个僧人,去了乌耆国。在阿囒拏寺,讲解经论。
  又过了二年,他终于到了高昌国,到各寺院游览观瞻。
  高昌国僧人多学汉语,因语言不通,虽停二年,无所宣述。
  又去了伊吾,在那里停留了一年,正好碰上动乱,前入西南避难。一路之上,尽是沙漠,水草匮乏,同行之人,都饥渴难忍,朝不保夕。乃把所携带的经典,暂时放于路边,爬山越岭求水以活命。
  结果,非但没有找到水源,且都被折腾得筋疲力竭,此时笈多只好一心念诵观音咒。那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众人方才获救。当他们恢复了体力之后,就想返回原路,但四顾茫茫,才知道已经迷路。当时迟疑进退不决,最后无奈,只好一直往前走,终于走到了瓜州,才知道行程已偏北。
  笈多向往中土,经过多年跋涉,起初与他一同东来的,有的留在半路,有的丧命途中,最后只有他一人到达汉地。
  他悲喜交集,蒙皇帝敕召,进入京城,住在名寺,供养丰厚,其时即开皇十年(公元五九○年)冬天。过了一些时日,即略通汉语。即奉敕翻译新经,并移住兴善寺。此后笈多即精心传译,大弘佛法,遂成一代译匠。
  隋炀帝移都洛阳之后,更加崇信佛教,对他益加礼敬,乃下敕于洛水南岸上林寺内,置翻经馆。聘请时贤英杰,传译佛经。笈多及诸学士,都应聘至翻经馆,共襄译经大业。四事供养,很是丰厚,致使译业得以继续,佛法兴隆一时。
  到了隋朝末年,战乱迭起,梵本新经,尽遭破坏,笈多蕴其深解,无由申述、弘传。自开皇中年至大业末年,共二十八载,笈多所译经典计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经》、《摄大乘论》、《菩提资粮》等。这些译典,文字流畅,义理明析。详见唐贞观《内典录》。至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终于洛水之滨。

推荐文章